《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书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本来我对外国名著的印象并不好,你们懂得,那些难记的名字和糟糕的翻译都曾让我望而生畏。

毕竟再好的翻译也抵不过作者用本国语言书写的浑然天成。无法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妙真是一个学渣的遗憾。

所以为什么会开始看简奥斯丁的小说,还要说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本身就是个作家,由他来讲解别的作家和作品真是别有风味。而开篇第一本就是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对于简奥斯丁,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傲慢与偏见》,《爱玛》。特别是《傲慢与偏见》,在世界名著中格外受妹子们喜欢。

通过《文学讲稿》当下就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产生了兴趣,经过一些比较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孙致礼的翻译版本,整体较为满意,虽然略有瑕疵,但是在没有更好的版本以前,我后来还是买了他翻译的一整套简奥斯丁文集套装。

本来想看完一整套再说观感,又怕自己脑子不行,时间久远有损当下刚看完时的情真意切。所以还是先说说已经看完了的两本,《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理智与情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乎我的意料,它并不是简奥斯丁最出名的作品,却这样精巧。我的意思是,她把每个出场人物都描绘的如此惟妙惟肖,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轻松给我们构造出了生动的面孔,有时候甚至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真实反映。

简奥斯丁写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本本书的内核都是19世纪中叶英国乡绅儿女谈婚论嫁的故事。立意和整体故事走向都很简单。如果不是有其过人之处,写的不好就是当代言情小说。

暂且先把看完的两本做个对比。首先要说的是,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贯穿整本书的渣男。《理智与情感》 中的威洛比,《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亨利。

以下涉及剧透,给大家一个逃跑时间。:)

先说说两个渣男相似的地方,就是骄奢淫逸。喜好玩弄女人感情,并且从内心觉得如果因为自己的刻意勾引,使那些女人陷入悲惨的境地都是她们咎由自取。

威洛比玩弄15岁少女伊丽莎,致使她怀孕,又弃她而去,使她孤身面临 种种困境,却说“我不记得忘了告诉她我的地址。况且,普通常识就能告诉她如何查到。”。与此同时,他来到巴顿和玛丽安谈起恋爱,一度让众人都猜测他两已经缔结婚约。结果因为平日的挥霍无度,他债台高筑,又因伊丽莎的事情败露,失去了继承权。转头就和玛丽安告别,找了个有钱女人结婚。玛丽安来到城里才知真相,心力憔悴,后来还染上严重的感冒,一度生命垂危。威洛比来和玛丽安的姐姐埃丽诺忏悔,说对玛丽安是有真感情的,甚至说出“我一定尽力勉勉强强地过下去。家庭幸福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我能想到你和你妹妹在关心我的命运和行动,这就会成为——这会让我有所戒备——至少,这会成为生活的动力。当然,我永远失去了玛丽安。假如我有幸可以再次自由——”再次自由的意思就是,如果他“有幸”成为鳏夫。

亨利同时勾搭了伯特伦家两位小姐,明知大姐玛利亚已有未婚夫还献殷勤,致使两位小姐都对他芳心暗许。玛利亚妄想他来向父亲求亲,这样自己也会推掉原先和拉什沃丝先生的婚约。结果看到伯特伦爵士归来,亨利先跑为敬,借口出去办事,渺无音讯。致使玛利亚走了极端火速嫁给了拉什沃丝。而后妹妹茱莉亚与新婚的姐姐和姐夫一起去了伦敦。亨利重回庄园,便注意到了寄人篱下的范妮。觉得为未来两个星期的滞留找到了娱乐,说出了那句“如果两个星期能要她的命,那她也太弱不禁风了,即使不去招惹她,也是没救了。”然后他想让范妮怎么样呢。“我只是想让她亲切地看待我,对我既能脸红又能微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在她身边给我留一把椅子,等我坐下来跟她说话的时候,她要兴致勃勃。她还要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对我的财产和娱乐饶有兴趣,尽量让我在曼斯菲尔德多住些日子,等我离开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再快活了。我的要求仅此而已。”

渣男还都自视甚高,失去或得不到了才会后悔莫及。威洛比觉得再没人比玛丽安更好。亨利懊悔失去了范妮。

在风度和外表上渣男都具有先天优势,加上会说甜言蜜语。他们的家庭条件都不算差,却因种种原因染上坏习气。

如果说威洛比和亨利有什么不一样,那大概就是威洛比渣的更明明白白一点,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抛弃伊丽莎是对她失去了兴趣,离开玛丽安是因为无法接受贫穷,他完全明白自己这么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却依然如此。亨利就显得有些幼稚了。他爱上范妮,本来已有改变,却只因受不了玛利亚对他的冷淡,这个以前为他神魂颠倒的少女,结了婚就对他如此,他无法忍受这种差别,非要搞得玛利亚陷入不应该的婚外情不可,却没想过这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后果。

两本书中另外比较相似的角色就是主角的情敌。

《理智与情感》中埃丽诺和爱德华互有情意,却忽然被露西有意接近并告知,她和爱德华已经在四年前订婚。《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一直暗恋表哥艾德蒙,结果艾德蒙爱上了亨利的妹妹玛丽。

露西为了刺激情敌,强行和埃丽诺做朋友,故意分享透露她和爱德华的甜蜜。玛丽一直不知道范妮暗恋艾德蒙,只把她当成自己哥哥的目标,时时向范妮述说自己和艾德蒙的恋爱心情,探讨这段感情。两位主角处在这样的位置,同样感受到痛苦万分。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最早出版的小说,对比而言,确实有很大不足,不过读来还是有很多乐趣。相较而言,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仔细着墨埃丽诺和爱德华的感情,故事一开始,就已是两情相悦。至于情从何起,情有多深却无从得知。只知道埃丽诺在得知爱德华有个订婚了四年的对象还信誓旦旦在心里为他说话,觉得爱德华一直都是爱她的,也未有什么不妥举动。这让读者难以产生共情,无法理解埃丽诺的一往情深,更惨的是,无法对爱德华这个角色感到满意,甚至会有人觉得,在露西另嫁他人后,爱德华之所以和埃丽诺终成眷属是因为把她当成了备胎。一旦地基打的不稳固,在其上建起的房子总归摇摇欲坠。本身爱德华就不出彩。他的形象不引人注意,没有什么爱好,又天生性格不善交际。他的母亲掌控欲强烈,宁愿他无所事事,一门心思让他走律师或军人之类不适合他本人的路子。他想当个牧师,却得不到支持,无法自立。加上年轻时轻率和露西订婚,而后又倾心于埃丽诺。觉得自己已有婚约,最多只是自己受危险,没有危害别人。心无法放下埃丽诺,真来见了她,又表现的犹犹豫豫。如此这般,让人难以对他产生过多好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艾德蒙虽然也不完美,相比而言,他和范妮的感情就能让我信服的多。范妮十岁因为家里孩子太多,难以负担,被送到有钱的姨夫姨妈家生活。住在阁楼,日子过得大概就比女仆好一些。两个表姐看不起她,姨夫性格严厉,大表哥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姨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多操心。只有二表哥艾德蒙对她出自真心的关照,为了她能有一匹马骑和姨妈据理力争,用自己的一匹拉车用的马换了一匹母马给她。平日也只有艾德蒙关心被姑妈们指使着做事忙的团团转的范妮是不是身体受不住。在收养范妮之前,姨夫就有表妹会对两个表哥产生多余的想法的担心,又觉得不能对她太差,也不能让她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和表姐们有差距。所以范妮可以说是活得相当小心。在那种环境下,对艾德蒙产生爱恋是非常容易的。哪怕后来艾德蒙对玛丽钟情,甚至和范妮商量他对玛丽的迷恋,都能感受到范妮内心的痛苦。要知道,平日艾德蒙一句无心的赞美都能让范妮偷偷脸红。艾德蒙比起爱德华强的一点就是,同样想要做牧师,哪怕在心爱的玛丽再三的阻拦,说牧师身份太低微的情况下,艾德蒙也从未打消过自己当牧师的想法。爱德华是被动的,他和露西终止婚约是因为露西找到了更合适的结婚对象,主动和他解除婚约。而艾德蒙却是发现了玛丽的人格缺陷,主动和她断绝了往来。在大家庭里,艾德蒙和范妮一直保持着同样的三观,每个事件中,他们的意见总是一致。而埃丽诺和爱德华缺少了这样的时刻,他们的拼图少了最重要的那一块。

谈谈自己的主要观后感吧,或者说,是简奥斯丁想要让我们从书里明白的。婚姻中,绝对少不了金钱,但也不是说越有钱就越幸福。在相对而言足够生活的前提下,心灵的契合,高尚的人品才是值得追求的。女性在恋爱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智,这样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是好事。很多出彩的角色和人物需要自己看书品味。我就不多说了。通宵看完之后,花了一个早上潦草随笔。见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