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个观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2

我们活着,背负的除了责任,还应该有自己活着的理想和追求,“诗和远方”做为理想和追求的层面有何不可?

1;站父母的角度,自己的儿女生在一个好时代,就应该有自己更高更好的追求,不要再像自己那样一辈子辛辛苦苦为了基本的生存物质去努力;当然,“诗和远方”总是建立在独立的灵魂之上,做为个体而言能在 社会 上有一份生存能力,能担的起自己做为一个“人”的责任,再去追求“诗和远方”可能会更好一些,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存和理想是一个并进的过程,没有几个人的人生是可以被自己安排的妥妥贴贴的(读书出来赚到钱,然后孝敬父母再环游世界?),父母的期待不见得是你一定要多成功,多有能耐,给她们这样那样的保障,可能她们最大的奢侈就是希望儿女活得幸福,儿女的幸福显然是儿女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或许“诗和远方”也应该属于这里面的一个层面;

2;站在儿女的角度;去报答养育之恩总是做为一种本能的存在,可怎样才能算报答养育之恩呢?尽量的追求物质?给父母想要的一切?当然,能做到那是最好不过的,可人的境遇总是不一的,活着总有自己的艰辛所在,要是儿女只是一普通人上着一个平凡的班,领着一份 社会 的平均工资,不能给予于父母更多,难不成自己和家人偶尔去 旅游 一下,追求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权利都被赋予了“有色”看法,那对儿女而言也是太不公平的一件事;做为儿女,努力给父母老年的时候有一定的保障,不让她们上了年纪还为生活奔波是责任,但要是自己尽力了做不到那么完善想必父母也会有所理解,重要的是儿女真有这份心,还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这份心;而对于儿女自己的私生活“诗和远方”这件事,和责任心其实是不太相矛盾的;

好像回答问题的时候落了“炫耀”这两个字,或许太“炫耀”了确实对不起父母的“苟且”,但对于个体而言,在恰当的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能时时刻刻记得自己还有责任所在,并能在现实和“远方”之间找到相应的平衡,可能会更好一些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眼前的苟且”这就是生活,真实而自然的生活。

而今,在各行各业人满为患的大环境下,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此时, 唯有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才能在行动上无畏无惧。 作为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是生存的必须,是精神的支撑。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痛苦地纠结也是要过,坦然的面对也是过,与其陷入困境,郁郁寡欢,不如敞开心怀,拥抱生活。

所以说: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句话,在我的感觉略显压抑,甚至有点拖后腿了,当然也是一种点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激励为主,多多传递正能量,让温暖而美好的情怀,如影相随,才是更好的教育模式。

诗和远方”,是理想的代言 ,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诠释。不论怎样的境遇,不要把自己的理想丢失,也就是不要让自己败在精神上。作为年轻的人更要懂得珍惜,懂得坚持不放弃的可贵。

“父母尚在苟且”,事实如此,大部分的父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承受磨砺,在坚持付出,只为能越来越好。

那么作为年轻人的“你”,还有什么理由得过且过?

所以说:学会面对,不放弃,不抛弃,找准目标,脚踏实地一路向前,才是生存的必然,才可以朝着自己心中的想更接近。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句话一直被很多人用来指责一些大学生自私不知心疼感恩父母, 其实大学时代有诗有远方并不等于自私不心疼父母。

大学生时代,人的心智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有梦想有心情有时间写写自己想写的几行诗、力所能及地去几个地方开阔一下自己的心胸和见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和父母苟且不苟且并不矛盾,难道父母辛勤劳苦,大学生就必须做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一副被人怜悯的样子、或者陪伴在父母身边做出努力学习的样子或者和父母一样坚守父母的劳作方式,这样才不被指责吗?也许又有更多人会说:“父母尚在苟且,你读了大学还不能做出一定的改变有何用处?”更何况那些能真正炫耀诗和远方的学子他们的父母也并不见得活的苟且。

我想被指责的应该是那种不顾惜父母,而放纵自己玩乐虚度时光的部分孩子或者行为,不过我认为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

反观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和方式: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却不问孩子读的什么书?交的什么人?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就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必操心,于是乎: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和提款机,家长完全在孩子面前屏蔽了现实生活,孩子如何知道生活的辛酸和五味杂陈,他们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要雨有雨,要风来风,他们读到的都是美好的诗歌和散文诗,他们认为苦楚和辛酸都是故事书里的,是远离他们的。

很多孩子儿时,父母一句话: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小时候认为是天真、单纯,父母为之欣喜,而一个人从小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又怎么能知道是什么呢?于是生活在父母为之全新营造的安乐窝中的孩子长大了,父母满以为可以体贴自己了,可安乐窝中的孩子他们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体贴,又怎么能给予父母体贴呢?父母鼓励他们的只是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于是他们努力学习了,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了,他们下意识中认为这也是自己父母所希望的,是很正常的呀。

所以你认为你指责部分大学生“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很有道理, 我认为更应该思考的是“如果父母尚在苟且,我能做些什么?”或者如何不出现“我在父母尚在苟且的时候去炫耀诗和远方”这一现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