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赵盾:一个刺客不忍下手,厨师出手维护的贤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晋国,晋襄公卒,国丧。

月夜,赵氏宅院,一个往来踱步的中年人。

他就是赵盾,晋国的执政大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已经没有时间为先君的离世而悲哀,他要考虑的,是晋国的未来。而当务之急,是 扶立谁为晋君?


这件事,在白天已经争论了一天,意见分为三派,彼此各不相让。


一派以赵盾为首 ,他考虑到此时乃多事之秋,各国纷争不断,立君 应立长立贤 ,因此看中了身在秦国为质子的先君之弟 姬雍

一派以六卿之一的贾季为首,他主张立先君的另一个弟弟姬乐 。他拥立姬乐的理由, 居然是姬乐的母亲曾被两代晋君宠爱,立姬乐,能告慰两位先君之灵 。这个理由让赵盾极其反感。一个女人,不守节操,先后侍二夫,简直是淫妇!

还有一派,是 先君晋襄公在世时立的太子夷皋 。他此时年幼,还在 襁褓 之中,但是他的母亲缪赢却来到朝堂之上哭诉,要群臣尊重先君遗愿。


夜凉如水,但赵盾没有回房。主意不定,注定无法入眠。

他看着皎洁的月色,不禁回想起大草原。

他的母亲是北方游牧的部落的女子。当年,他母亲所在的墙咎如部落被狄国战败,母亲季隗和姨母叔隗被都俘。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两个女子被嫁给了两位从中原逃难而来的英雄。叔隗嫁给了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的晋文公;季隗就嫁给了赵盾的父亲,也是跟随晋文公颠沛流离,最终辅佐文公继位的功臣赵衰。

当年,姨父文公和父亲赵衰,为了躲避当时晋国国君晋惠公的追杀,在赵衰还是个少年时,就离开了他们母子,辗转到他国求援。而他和母亲,就在草原等待。这一等,就是七年。


这七年中,赵盾并没有像草原其他贵族子弟那样,每天放鹰逐犬,无所事事。而是遵循了父亲离开时的嘱托:读书,习武。风雨不歇。


而当文公继位,他的父亲也成为晋国重臣之后,他们母子被迎接回晋国。当年稚嫩的少年,已经是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他深受父亲欣赏,就连赵衰在晋国的夫人都很赏识他。因此,赵盾被立为嫡子,以继承赵衰的爵位。


他忘不了,当赵衰再一次要离开他时候的嘱托——而这一次竟然是永诀时的临终嘱托:守住晋国的霸业,为晋国鞠躬尽碎。

正是因为这样的嘱托,他考虑问题的一切,都以此为准。他心里烦恼的,并不是贾季推荐的姬乐,这个选项早就被他排除在外了。他所忧虑的,是先君所立太子夷皋。作为臣子,听从君主的意见这是 忠诚 的表现;可是,太子尚在襁褓,若强立为君,君弱无威,大臣争权,晋国就会内乱。

【简评】

立少子,赵盾的执政难度会极大增加。 一来应付群臣争权 ,二来秦国已经为姬雍回国做准备(赵盾所考虑拥立的), 若不立姬雍,可能引发两国战争


东方已经鱼肚白。仆人来叫他吃早饭时,他才发现,原来已经天亮了。

他没有胃口吃饭,穿好衣服,准备上朝。


赵盾走向大门,仆人先行去开门。而门开那一刻,一个怀抱婴儿的女子已经在门外站立。那是夫人缪赢。

赵盾赶忙把缪赢母子迎进来,命人拿取暖之物和热姜汤。

“夫人这是何必呢,您如此这般,赵盾惶恐。”赵盾先开口了。

“大人不记得先君嘱托了吗?先君病危,亲手把这孩子交托给你,他说,如果此子成才,我泉下有知也会感激你;如果此子不才,我做鬼也怨恨你。当初你应允了先君之托。如今,言犹在耳,君岂忍心背诺而另立他人?!”说话间,缪赢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草原给了赵盾坚毅,也给了他侠骨柔肠。他心软了。也许这就是天意吧。缪赢一席话,坚定了他的决心。立幼主,无非肝脑涂地而已,就这么办吧。他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接下来迎接他的是什么。

【简评】

哪怕是伟人,也会受情绪影响。我们分析 历史 人物,首先把他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再去考虑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赵盾的决定,果然招致了内忧外患。这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


国内,拥立姬乐的贾季不满。他表面上没有反对赵盾的决定,但还是偷偷地去迎接身在陈国的姬乐,准备相时而动。并且他还杀了赵盾的政治盟友阳处父。赵盾之前考虑到晋国内部团结,对贾季一再忍让。可是贾季的变本加厉,让赵盾已经忍无可忍。于是赵盾以执政大臣的身份,废掉了贾季的爵位,但是没有对他赶尽杀绝,这也是感念他的家族为晋国的贡献,以及先父赵衰与贾季之父狐偃的同朝交情。


而秦国,则因为晋国拒绝姬雍入主晋君而发兵。

赵盾别无选择,亲自披挂上阵,与秦军交战。这是只许胜不许败的战争,关乎晋国国运。这也是赵盾第一次为主帅的战争。得益于在草原的历练,朔风吹走了书生气,艳阳晒出了铁血铮铮。他赢了,晋国赢了,其实,他的家族也因此而荣光,泽被了他的后代。

【简评】

他的后代,建立了战国七雄的赵国。我们以后还会讲他的后代。


这一战的胜利,也在诸侯中立威。 当年秋天,齐、宋、卫、郑、曹、许各国与晋会盟 ,赵盾作为晋国代表参加。而襁褓中的太子夷皋的君位也就坐稳了,他就是晋灵公。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十四年前,赵盾刚刚任执政大臣不久,内里是不自信的,一个立储问题就让他如履薄冰,瞻前顾后;而经过十四年的磨练,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这十四年里,对外,他为晋国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对内,他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依然是霸主地位。



十四年后,当年襁褓中的晋灵公,也已经是个少年君主。可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成长为少年英主,而是一个纨绔荒淫的暴君。他对赵盾的屡次劝谏,没有感恩之心,而是心怀不满。欲除之而后快。这,就是典型的 以怨报德



于是,晋灵公派刺客锄麑 [chú yù] 刺杀赵盾。夜已深更,正是国人酣睡之时,锄麑潜进赵盾的院子里,看到赵盾的房门虚掩,灯光未熄,走近一看,赵盾还在批阅公文。他深受感动,这样的贤臣杀之不义。可是违抗君亦为不忠。锄麑左右为难,无从抉择,退出了赵盾的宅院,漫无目的地走在荒野中。眼前一棵粗大的槐树,给了他最终的归宿。他触槐而死。

【简评】

义人锄麑,当之无愧。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这次,他要亲自监督动手。灵公十四年九月的一天,晋灵公请赵盾来喝酒。准备将他灌醉后杀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一个曾经受过赵盾恩惠的,名叫示眯明的人,眼下正好是晋灵公的厨师。他看出了事件端倪。在宴会才开始不久,他就催促赵盾离开。晋灵公怎么会放过这个筹谋已久的机会呢。由于动手的人还没集合完毕,他就放狗去攻击赵盾。


赵盾一看这个情形,全都明白了。他的心很凉,很痛。这个他从小看到大,一直忠心辅佐的少年君主,居然对他下如此狠手。虽然他并不怕死,但他不想以这种方式死,也不想晋国毁在这个肆意妄为的君主手里。


赵盾逃了出来,他有能力反攻,在那个时代,诸侯国权臣弑君屡见不鲜,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忍心杀死先君所立之人。 于是他选择离开晋国



可是,在他还没有逃出晋国边境时,传来一个消息:他的堂弟赵穿弑杀了晋灵公。此时的赵盾, 内心是矛盾的 。他有开心的一面,暴君已死,晋国可以迎来一个新时代;也有伤心的一面,十四年的辅佐,没有将少主培养成才,愧对先君。


晋国大业不能倒,晋国需要他回去收拾残局!

当他回到晋国重掌国政时,晋国太史在晋史中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其君”。人不是赵盾所杀,可是这个锅,却背在了赵盾身上。太史的理由是,你逃亡未出国境,那就还是晋国臣子,而赵穿弑君你不处罚他,那就是默许,那你就是主谋。



孔子感叹, 赵盾是个贤臣,背负污名可惜 了。可是太史的理由,也无法辩驳


赵盾没有再申辩,更没有像齐国崔杼那样,去杀掉写他弑君的史官。 他承受下了这一切 。他没有忘记先父的遗愿,继续为一个强大的晋国而鞠躬尽瘁。


今夜月明星稀,月,还是十四年前的月,而他思考的,已经不再是谁为新君。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接下来最要考虑的,是那个外敌楚庄王,那个在今天 历史 中被称作春秋五霸最后一位的楚庄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