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8-17
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学生自身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过程,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学习态度,也是数学学习中学生有效学习的一项重要方法。本文笔者就教学中如有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点认识,旨在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面对与自设联系较为密切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较高,而与自己无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相对较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在笔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时分秒换算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比如学生从学校走到家里需要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对于时间知识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知。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氛围往往比较单调,学生除了听讲、做作业之外很难发挥自己的一些想法,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一些实践操作题型的时候由于认知不足而难以解决。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切割、自主计算,让他们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知识形成的多面性
合作是当前社会的一个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而当前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又比如在教学统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检”,让大家分工、合作进行统计、计算、对比、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协作,以便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项综合性学科,既有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有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完多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去测量课桌的面积、教室的面积、教学楼占地面积、学校的总面积等等,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还能够考察学生的测量技能,另外对于学生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一个综合的考察。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协作,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