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22
1、控制性父母,当孩子哭闹时父母会通过倒数来控制孩子。时刻控制这孩子,孩子会变的特别懦弱;
2、放任型父母,孩子哭闹父母不管,孩子会极度缺乏团队归所感,会过度的依赖性,常见会网络上瘾;
3、贿赂型父母,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来自于内心的动力,都需要外部的确认,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如果感受不到一个事情本身的乐趣,会觉得人生没意思。
4、忽视和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孩子也会忽视别人的感受。
5、以消极后果惩罚孩子,要用直接后果惩罚孩子。孩子把杯子打碎了不能看动画片,这都是消极后果惩罚,因为杯子打碎了和不能看动画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样孩子会变得更会欺骗父母。比如一直喊孩子吃饭,孩子一直不过来,家长把饭吃完了,孩子就没有饭吃了,这就是直接后果惩罚。
偶尔的体罚是可以的,比如打手板、打屁股等等。孩子不是怕父母打他,而是父母突然的翻脸,当父母特别生气要打孩子之前那个情绪控制不好,父母会失控。当以后父母但凡有一点指责孩子,孩子就接受不了,因为对孩子来说指责只是前奏,后面就要面对父母情绪的失控。
情感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类的词汇。(开心,沮丧,坚持、努力,分享、自律等...),孩子才能学会用成人的方式跟家长沟通。
情感引导过程怎么做:
1、给孩子埋下一个种子,得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不能笼统的说要具体到细节)而且要多次重复的讲,确保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2、不断的观察和判断孩子,要知道此刻孩子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情绪是否在正常范围;
3、聆听。蹲下来,直视孩子。听孩子讲,了解孩子的感受。
4、当孩子很生气时需要反应情感,准确反应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才会快速下降,当孩子的情绪水平没有恢复正常时,家长讲任何道理都是没用的。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要做到“双核”谈话,既要考虑到谈话的内容也要考虑到谈话的氛围。当孩子的情绪已经抓狂时父母还在后面不停的唠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解决,而是要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6、当孩子把这件事做对的时候,家长也要引导,你这个行为就叫做(坚持、耐心、自律...)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那都是父母出现了问题。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是要批评教育并且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同时要坚定的告诉孩子,正是因为爸妈爱你才会批评你,告诉你以后再遇到问题要怎么做。
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时候不是他做错事情的时候而是他做对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孩子才能积攒到大量的词汇,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他跟这个社会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