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西工大教育”的西安人,醒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在西安,西工大附属中学是毫无疑问是无数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向往,只要踏进这所学校的校门就意味着你提前拿到了二本以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西工大用其变态的高考上线率征服了西安人,成为了西安五大名校之首。

学校聚集了各类省市领导子女,从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合理收取”择校费,手眼通天势力庞大,所以在媒体的配合下少有学校的负面报道。以至于民间流行这么一句: 投诉铁一中请按1,投诉高新一中请按2,投诉西工大附中请挂机。

这所在西安最能考的“应试名校”在2017年1月由于严重雾霾政府下令停课期间私自开课被同学举报,后续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不少网友,不得不走在了风口浪尖。按理说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一次偶然的事件已经被无数新的话题掩盖成了过往了旧皇历淡忘在人们的视野里,不过此次事件暴露了西安教育长期以来的很多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上了这么多年学,做了无数试题,你能说清楚教育是什么?从义务教育的小学开始就为了考上好的初中、高中,从而考上好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么以来教育不就成为了长达16年的岗前培训?

中国社会发展至今,毫不客气的说,教育已经沦为了所有领域中最落后的一个行业,用民间的说法就是: 比中国足球更没有希望的就是中国教育 。

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热是60年代苏联人为发展工业所需的那一套专业细化、易复制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能快速适应企业所需,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培养模式。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教育更多的还是为以后能在公司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而奋斗。

然而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认同周国平说的:教育就是成长。因为每个人天赋、秉性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让天才吉他手去学如何造一个涡轮增压发动机。教育应该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量身定做,而不是整天钻在复杂的数学物理公式里和标准答案作斗争。

而由于我们陈旧的教育理念和不思进取的教育部门,我们的学生不得不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海量的试卷里,在培养学习兴趣和发现自我的黄金年代错过了人生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根本没有独立阅读的时间和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

于是在长大后他们不知道的是:

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西安人民一直以来所追求和崇尚的西工大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名校,培养考试机器的大型工厂。从这里毕业的孩子有着超一流的服从意识、竞争意识、自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抗压能力,简直是现代企业老板们的最爱,这些耗资巨大且效果甚微的企业培训在西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习惯。

父母花钱找关系把孩子送进西工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不用叮嘱孩子的学习从而省去了父母的时间。只要心理素质足够强大就能够在不间断的竞争攀比中适应,在以考代练的学习生涯中,考试不过成为了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2. 有所谓的人脉资源。由于众所周知“条子生”的存在,会有很多权贵家庭和企业高管的子女在西工大就读,你的孩子会和官二代富二代做朋友,也就从小积累了个人的人脉。

3. 西工大的很多老师是陕西省中考、高考命题组成员,掌握了最新的试题方向,有利于考出更高的成绩。

父母花钱找关系把孩子送进西工大的弊端是不为常人道的:

1. 每天不足7小时的睡眠时间。西工大的作业量大是众所周知的,想在12点之前睡觉也可以那就得第二天5点半起。每天如此,长此以往身体状态可想而知。

2. 上课加课后作业占用了孩子的全部时间。中小学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时期,看看现在中国人的阅读量就很清晰,从小没有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没有时间去关注精神发展的后果就是从小养成了功利的习惯,只读有用的书,只做有用的事。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分为赚钱和花钱两种,不在乎其他,只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 不断地考试排名刺激了孩子的竞争意识的同时,升起了攀比心。西工大的入学门槛本来就很高,进去的都是优质生源,所以会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粗心或者字迹潦草考了97(满分100)的孩子年纪排名100名以后,为了这三分的超越需要花时间不断总结提高。过度竞争的环境时常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崩溃,对学习产生不了真正的兴趣甚至造成阴影。

4. 应试环境下,高成绩需要的是服从和认同,长期以来必然会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缺乏批判性思维,也就在以后的人生中容易缺乏创造力。为什么谷歌不喜欢中国工程师?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出色的完成任务,但却比较难产生出人意料的想法,缺乏创新能力。

在西工大你的确可以得到成绩和人脉但却失去的是时间和自由。 短期来看,成绩似乎更重要一些,毕竟在中国一个好的大学文凭还是必要的。但失去的时间和自由背后,失去的是学习的兴趣和发现自我的能力。

人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能够幸福快乐,而无宗教主义者的幸福大多数情况需要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周国平说: 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以此养活自己,能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他们快乐,就可称幸福 。也就是说获得幸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为你自己。

在西工大式教育的高压下,孩子们少有时间去看"无用的书“,思考”无用的问题“,更别说花时间去思考和实践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师生家长有着统一的目标:好成绩。

既然作为一个外行的我都能说出教育的这么多问题,更何况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教育是个巨大的产业链,背后涉及的利益团体有很多,想要在制度方面有大的改变暂时来看是比较困难的。但仍然有一些民间盗火者在全国各地开启了教育改革的先河。

北京:

2013年之前在北京市第十五中上学的同学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邰亚臣这样的校长。在邰校长的领导下,北京市十五中的同学们有着丰富的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老师们有着最大的教学自由,敢说真话敢于创新。邰校长的《教育让人生更美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床头书不断翻阅,别忘初心。

北京市十一中学是全国教改示范点,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的革新,师生的配合,家长的理解,造就了十一中大不同于西工大式教育模式,学生全面的发展高素质的熏陶下不见得影响应试成绩,反而在丰富快乐的学习中,各自找到适合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不迷茫。李希贵校长写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对个体的教育》,不论是正在中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买来读一读。

北京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同样令我惊叹不已,对于历史解读更新了我对历史的思维模式。新奇、大胆的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历史课上大放异彩,很难想象习惯西工大式教育下的学生在面对魏勇老师的刺激下会不会怀疑人生。

杭州:

郭初阳的《言说抵抗沉默》及所创办的《越读馆》颠覆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知,原来语文可以如此上,语文也可以如此有趣。好的语文老师不仅不会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还会挑选适合该年龄段阅读的课外读物,在对付应试教育之外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经典文学。

成都:

2008年汶川地震因为不顾课堂下学生的生命安全,独自率先逃跑的老师范美忠原来是个大才子。尽管你可以说他没有师德,但看过他写的文章和书籍,只恨自己没有早点遇见这样的思想者。现在成都光亚国际学校任职的他终于解放得到了自由。

说起成都不得不提成都的教育界传奇人物李玉龙,这位退役军人凭着一腔热血点燃了中国教育无数快熄灭的火苗,由他负责的《读写月报新教育》代表着全中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校园文化设计。不仅如此,成都还有成都同辉学校、成都华德福学校,这些走在教育最前线的学校。如下图成都同辉学校的核心目标和核心理念:

对比一下西安的变态中学教育 :

以西工大为首的“五大名校",有的只是源源不断的攀比和竞争,学校看重的排名和升学率、老师在乎的是成绩为中心的绩效工资待遇。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西安中学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竞争的死胡同,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入国内参与大学招生后,西工大为了自己的清华北大录取人数竟然鼓动学生放弃报考香港这几所大学。这样的学校,真的值得学生和家长追逐吗?当你真正阅读过上述所提的书籍就可知。

偶然间在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一本书看到陕师大附中杨林柯写过一篇万言书,马上在网上搜索到这篇文章,看完后大喜,原来西安也有这样默默无闻但却全心投入教育事业的老师。他在文章中说道: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光是这句话就应该让我们感动了!放眼整个西安有几个老师可以问心无愧的这么说?他说:

要把生命教育、理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老师和学生的相遇是有很大的缘分,如果你有幸遇到杨林柯这样的老师,即使是在应试教育的狂流中不得已而低效的学习,那也会在学习之余得到来自心灵的教授。我相信,杨林柯老师的学生是无比幸福的。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允许学生写正确的废话,不能只强调服从和纪律,自由民主平等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应该在我们的教育中得到解放。

西安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当热不能拖后腿,不能只以短视的目光去一味的追求利益和成绩,而要以改革创新的态度看待教育。 发掘一大批杨林柯这样真正优秀的老师,给予他们相应的教学自由,培养一批邰亚臣、李希贵这样的教育家当校长,而不能以政治命令的形式指派官员当校长。长此以往,在西安,好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用靠缘分来相遇。

如果你在西安,你是一名学生家长,还要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是: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得变成这样的人。 总不能爸爸打牌、妈妈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如果你无论多大年纪仍然坚持阅读,家里藏书300本以上,即使不读西工大,你的孩子绝对不会差。

选择学校,不如选择自己,给孩子一个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别想着偷懒把教育扔给西工这样的应试名校而撒手不管,仅以中国式“听话教育”对待孩子,得到的或许比失去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