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5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说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但这个乱世非常长,在那个时代选拔人才的办法叫做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持续了400年,还真不是一个权宜之计的过渡政策,绝对是有其符合人性和集权体制的特点才能存在那么长时间。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要感谢曹丕,曹操死后,曹丕觉得自己差不多可以当皇帝了,可惜曹丕的威望和能力真不如他爸,可留着汉献帝做傀儡,对曹操来说当时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但到了曹丕的时代,这汉献帝反而麻烦比好处多,一方面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谁都无法一下子吃掉对方,没那么多不臣的诸侯可以讨伐了,留着汉献帝反而会给反叛者一个恢复汉室的旗帜,行政上什么都要通过汉献帝这个橡皮图章也麻烦。

那曹丕称帝最关键的是就要获得当时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和世家大族支持他当皇帝的交易,他同意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从此世家大族自从可以名正言顺的垄断帝国的官吏,当然曹丕也知道世家大族权力过大对皇权是威胁,所以把宗室成员放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但曹丕出于妒忌把曹植,曹彰这些藩王的权力全部削干净,等于地方上没任何势力了,只要中央的宗室成员不争气,那被群臣篡位那是迟早的事。

但制度一旦形成,就会自我繁衍,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河内司马家最后战胜了宗室的代表人物曹真,曹爽,曹丕万万没想到自己为了当皇帝批准的九品中正制最后会成为葬送自己皇权的毒药,因为只要这个制度存在那就必然会形成权臣分割皇权的局面。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司马炎篡了魏后,发现如果当时曹魏的藩王们都有实力的话就能从地方到中央勤王,司马家也没那么容易篡了老曹家的天下,于是大封藩王,没想到这制度更不靠谱,因为权臣篡位毕竟有违儒家礼法,没到功高盖主的时候无法获得合法性,可地方有实力的藩王那可都是司马家的骨血,凭啥你能做我不能做,运气又不好,生了一个傻儿子,八王之乱让晋国彻底乱了。
第2个回答  2020-10-05
夏商周的时候,主要实行的是世袭制,秦朝主要按军功授爵位,秦朝时间短,没有来得及探索别的选官制度。两汉的时候,探索出了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制,就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乡举里选,注重乡里对某人的舆论,我们称这种乡里对人士的评论为乡里清议;所谓征辟制,是皇帝、各级官府对品学兼优的人士自己选拔任用。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要求候选人员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汉末的时候,这种乡里清议,被世家大族、士人所操控,成为他们垄断地方人才选举的工具。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朝廷,曹操认为这种选官制度,只能选拔出来四平八稳的常才,但难以选拔出来英才,所以他发出了“求才三令”,注重“唯才是举”,即使“盗嫂、受金”、“不仁不孝”,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起用他们,起用他们治理国家、带兵打仗。还明确宣布要举无遗才,这种措施也对操纵清议的地方大族造成了沉重打击。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春季,魏国(曹氏的封国,当时管辖10个郡,首府邺城)丞相陈群(?-237年2月7日)为了克服两汉朝对人才选拔的弊端,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关于究竟这种选官制度该成为“九品中正制”还是“九品官人法”,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我就采用被广泛认同的称呼“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直到它被另外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所取代,所以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人们携家带口躲避祸乱,人士迁徙流动比较普遍,这使得传统的乡举里选难以进行,为了更方便的考察人才,也为了加强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权,需要一种新的选官制度来弥补这种缺憾。陈群适时提出了建立九品中正制,把人才按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个人品行的现实表现),然后定一个人的品级,共分为一到九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品级不是一个人的官级,然后按品级授予这个人相应的官职。司徒是全国人才品评的总负责人,司徒左长史是司徒品评人才的参谋助手,如果司徒位置空缺,则临时主持全国人才的品评工作。司徒派自己信任的得力人员到各州郡(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考察、评定人才,这些人被称为:中正。州立的中正称为大中正,郡里的中正称为小中正。中正对司徒负责,司徒也具有纠察定品违法的职责,对不称职的中正进行撤换,并对自己任用中正、定品的失误负领导责任。担任中正职务,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本州郡人并有一定声望,品行好,而且善于识别品鉴人才;现任官员;任职于中央政府。中正也有下属,称为“访问”,协助中正走访调查乡邑士人的道德品行和乡党的舆论,并在中正的授意下撰写和铨定乡邑士人的评语、品级。

中正在九品品评人才的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通行做法是:依据一个人的德行、才华、家世,综合品评,写出鉴定评价,给予其相应的品第(资品)。评语也往往只有一两句,比如:“德优能少”,“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品为能清言明,理文义可观”等等。中正每月召集一次会议,对上报的人才品级进行研究,然后用黄纸写好,上报后,被司徒府收藏,作为用人时的参考。中正每三年对士人的品级重新评定一次,遇有升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