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海洋地理人教版的第五章海洋开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一.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海岸带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海岸带,其主体是指潮间带。广义的海岸带,是指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各国规定的海岸带宽度并不统一。海岸带包括部分陆地、滩涂、湿地、河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
海岸带开发利用条件得天独厚。首先,海岸带是海域和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第二,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第三,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据估计,约占地球表面积8%的海岸带,向全球贡献了大约25%的生物生产力,提供了90%以上的海洋水产资源。此外,海岸带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以滩涂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及其相关产业为主,涉及渔业、港口运输、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许多方面。
(一)滩涂养殖
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它在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水面。滩涂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环形连续分布于大陆边缘,一般宽达数千米至十几千米。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主要方式之一。
滩涂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场所。这里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是海洋鱼类回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家园。除常年冰封海域之外,世界大多数海域的滩涂和沿岸浅海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中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但是,人类对滩涂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会使滩涂失去它原有的功能。
(二)港口建设
港口建设是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有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三)海洋旅游
海洋波澜壮阔,海岛景色优美,海滨气候宜人,这些都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海洋旅游按照其空间范围,可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以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可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包括海滨观光、海滨度假疗养、海水浴场、海上体育娱乐活动等等。阳光、沙滩、海水、海岛新鲜空气等,构成了滨海旅游资源的主体,而浪漫、沙软、滩平、岛异等旅游资源的特点是陆地上所不能及的。
以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为依托,滨海地区已经成为当今最发达的全球性旅游带。随着世界滨海旅游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样的海岸类型,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形成许多著名旅游区;加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充满活力,因而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地球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荒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大量利用海水成为未来解决淡水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洋水资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海水的直接利用,就使用未经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来利用。例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
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逐渐成熟,生产成本的日趋降低,海水淡化正在成为一种安全、稳定,而且不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的供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滨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全世界已建成的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第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中东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石油收入高的富裕国家;第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如我国的西沙群岛;第三类是沿海城市,那里人口和工业集中,耗水量大,因而淡水紧缺。
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被称为“液体矿山”“盐的故乡”,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但是,这些元素大多数微量元素,浓度极低。目前已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等。
海盐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世界上拥有海岸的国家几乎都生产海盐,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海盐生产的主要方法有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三种。其中盐田法是生产海盐的主要方法。
盐田法就是修筑类似稻田一样的池子,用来晒盐。盐田法制盐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地理位置、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海水的盐度等适应香烟产量的重要因素。
除海水提镁、海水提溴外,人类还在加紧试验对海水中其他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如碘、铀、钾等。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处理大量的海水,属于“稀薄工艺”。因此,实现综合开发,即在处理一次海水时提取多种元素,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天然的蛋白质仓库”。据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就有1.9万种。目前,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浅海大陆架海域。这里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并有入海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世界大陆架总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7.5%,而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90%以上。特别是寒暖流交汇及海水上泛的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尤为丰富。
目前,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过度捕捞,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处于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的优质鱼类出现资源危机。珍稀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种类已几乎绝迹。
·沿海滩涂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等,导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减少,是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大面积的栖息地、产卵地、育苗场、索饵场,从而引起海洋物种种群减少。
·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滩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捕捞,捕养结合,由单纯的天然采捕向海洋农牧化转变,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海底矿产资源分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和多金属结核三大类。这些矿藏在海底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海底石油的生成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其分布很不均匀。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资源总储量占全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未探明的油气区,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
海底油气开发始于20世纪初。受技术条件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资源,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油气开发,其产值约占整个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90%以上。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 海洋能的特点
海洋能通常只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海洋能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总量大、密度小。海洋能在海水中蕴藏量巨大,但单位体积、面积上所拥有的能量较小。第二,可再生。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污染小。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第四,时空分布不均。在空间上,海洋能因地而异,具有各自的富集海域;在时间上,它们大多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
二. 海洋能开发利用前景
目前,海洋能的开发主要用于发电。20世纪后期以来,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沿海国家非常重视海洋能的开发。有些潮汐能和波浪能的发电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但盐差能、温差能和海流能的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仍处于研究与试验阶段。
(一)潮汐能及其利用
潮汐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能。它主要分布在一些浅窄的海峡、海湾和河口区域。潮汐发电需要一定的条件:意识潮差足够大;二是海岸能够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土建施工。1912年,世界上第一座潮汐发电站在德国的布斯姆建成。1966年,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潮汐发电站在法国朗斯建成。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沿海有许多地方可以建潮汐发电站。1958年以来,我国陆续在广东省的顺德和东湾、山东省的乳山、上海市的崇明等地,建立了潮汐能发电站。
(二)波浪能及其利用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具有以下优点:在最耗费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海面极少平静,波浪随时可以利用。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海区。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研建了波浪能发电装置。一些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例如,为航标灯等提供电力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已实现了批量生产。
海洋能发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有些技术也趋于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能必将成为重要能源。作为未来技术,实现海洋能综合利用是海洋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海洋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海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此外,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也大。但是,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人们有理由相信,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工程技术逐步提高,建筑材料性能不断改进,大规模的海洋空间利用应运而生。目前,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的热点。
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
目前人类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居住、通讯、储藏和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而且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一)海洋交通与运输
海洋具有连续性和广阔性的特点,成为洲际联系的重要通道。人类航海历史悠久,知道今天,海洋运输依旧是海洋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式。
海洋运输包括海港码头、运输船舶和海上航道等要素。海港是船舶的停靠地、海运物资的集散地,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场所。海峡和洲际运河是重要的海上运输线,例如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而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对于缩短航程、提高海运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海洋运输的主要工具,现代海洋船舶日趋大型化、专业化,不仅吨位大,而且速度快、续航能力强。长期以来,洲际间的大宗货物贸易,如石油、矿石、农产品、重型工业设备和产品,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
目前,海洋交通与通讯,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利用方式是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以及铺设海底光缆等。
(二)围海填海造陆
造陆是人类改造和利用海洋空间的常见方式,包括围海造陆和填海造陆。围海造陆是利用堤坝将一片海域与海洋隔开,并将堤内海水排出,形成封闭陆地。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通过围海获得的。
填海造陆是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堆积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我国澳门人多地少,当地居民在100多年前就开始通过填海造陆来获得土地。澳门现有的土地,有一半以上来自填海。
有的人造陆地与海岸分离,称为人工岛。人工岛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等与陆地相连。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建造了人工岛,甚至还出现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海上城市。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
现在,人类“造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例如,海上人工码头、海上工厂、海上作业平台等,它们虽然不是陆地,但对于人们在海上的生产、生活,同样起着类似于人造陆地的作用。
三.海底储藏
海底空间广阔,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缓,且远离居民区,特别适于存放石油、天然气、炸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此外,低温缺氧的海底环境还适于存放大米、小麦等易霉变、易腐烂的食品。因此,很早以前人类就有利用海底作为储藏空间的设想。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海底仓库的兴建令人瞩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