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中有哪些防作弊的制度,为何纪晓岚敢帮亲戚作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1
主考官也敢帮人作弊?

那纪晓岚就是活腻了,在乾隆手下当差,敢这样挑战皇权,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封建王朝对于科举程序制度把关相当严格,胆敢这样做的人也有,比如雍正朝的河南学政俞鸿图,他在监考的时候被查出来作弊,对他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件挺冤的事,因为他根本不知情,都是家仆和小妾串通捣鬼,结果事发后他本人被判腰斩。死的时候身体都斩为两段了,上半身还很清醒,用手指蘸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大字“惨惨惨惨惨惨惨”。雍正皇帝也正是因为俞鸿图的案子,大发恻隐之心,废除了腰斩之刑。



纪晓岚帮老乡作弊的说法,应该是二月河的小说《乾隆皇帝》里流出的。

说某一年顺天府乡试,纪晓岚老家好几个子侄都报名参加了,纪晓岚有心帮助,但又不想自己摊上事儿,于是想了个鬼点子。主考官王翰林恰是纪晓岚的门生,人家王翰林很尊重纪晓岚。临考前上门来探一下纪晓岚的口风:纪大人,我该怎么帮帮你那几个子侄呢?

纪晓岚大义凛然:嗐,千万别帮!这哥几个都不是能成器的家伙,帮也白帮,为什么这么说呢,老王我告诉你,说出来你都不信,这几个傻小子连“也”字都写不利落,正常人最后落笔那一笔画是竖弯钩,这几个傻小子都能愣给写成竖弯没钩,你说好笑不好笑!

王翰林一听,嗯,好笑,好好笑。心里话说,嗯,我要听不出来您这言中之意,那我才是好好笑呢。

果不其然,在乡试的试卷中,王翰林一眼发现了其中的几份卷子中的“也”字都留有“记号”,最后的结果,不用问了,纪家子侄全都高中,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还有其它版本,比如,用的不是“也”字,而是“之”字,纪晓岚跟王翰林说他家那几个不争气的子侄写的“之”字最后一笔不是一“捺”,而是“一横”,道理完全相通。



不管用的是“之乎者也”,那都是戏说,在真正的历史上都不会发生。原因很简单,清朝的乡试制度很严格,对这些小九九早有防范。

清代各地乡试的考试题目必须由专人刻字印刷,一张多余的也不印刷,答错了怎么办?好办,三年后再来!

每场考试之后收上卷子来,第一步先把姓名那一栏全部密封,叫做“弥封”,这样就防备考官有作弊的可能,让考官们对不上名字,不知道试卷是谁写的。

那么我如果像上文所说的用特殊笔迹留记号呢?

早知道你小样儿的会来这一套。

弥封之后,为了杜绝判分的考官通过辨认笔迹、卷面记号等方式串联作弊,还有一个标准流程,那就是再找专业抄写员把每份试卷全部按照考生的答案重新抄写一遍,抄错了怎么办?没关系,还有一道保险,抄写完的试卷还得由校对员再校对一次,看考生原卷与抄写卷有无不一致之处,保证考生利益。



抄写并校对后的试卷最后自然是被送到判卷的主考官手里,那么主考官还能不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体贴一下裙带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