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时,他总是跟同学起冲突,他觉得别人的笑声是嘲笑;她口吐恶言,只为挽回自己那一点点自尊;他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却因为笨拙而被同伴抗议不止。
我也明白,每一个孩子身上,一定有闪光点,等待着一双智慧的、充满着浓浓的爱意的双眼去看见。
可是,这样的意识之语,理性的观念,着陆到课堂之中,遇见某一个特别的孩子时,要实践起来,是要付出极大的自律的。
这个时候,问题就不再是这个孩子是否可爱,而是,“这个孩子现在就是这样的,你是否依然愿意付出你的耐心与爱心?”
如果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并不符合你的期望,总是牵扯出,甚至是激起你内心许许多多的不解与负面感受,你是否依然愿意,付出你的理解与关怀?
当我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时,我甚至都感到困惑,究竟,我无法喜欢上一个孩子,是因为这个孩子确确实实被很多人所无法喜爱,还是我自身阴影面的结果?亦或是我的情结所致?
若是后者,是我自身的原因,我须向内看去,问题终将被看见,总有解开时;若是前者,这则十分考验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能力。我是否能够扩充自己的爱,去喜欢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可爱的孩子?
那么,这份爱是基于什么呢?基于我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吗?基于一份允诺了家长们的责任吗?基于我那想要扩展自我爱的能力的愿望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兜兜转转许久。有一天,我问自己,你为什么如此介意,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孩子呢?你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如此执着呢?不喜欢了又怎么样呢?
让我来想一想。
不喜欢的这种感觉,一不小心,就形成了偏见,这偏见慢慢蔓延开来,形成了厌恶,这厌恶假如不加控制,就变成了挑剔和批评。而挑剔和批评过后,是一次次的自责和内疚。我实在是,不想要,再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情绪之中了。总是被这种情绪困扰,自己变得没有生产力,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好吧,问题兜来绕去,又回到了我自身之中。应了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不悦时,在你自身之中,你是否,曾经,也出现过这样的行为?也就是说,你也做过类似的事,你的身上也有着类似的特质。
我仔仔细细列出那些让我感到不悦的行为,并看我自身是否曾经出现过或者现在依然有着这些行为。额,老天爷,答案是肯定的。
当我做到这一步时,我对那些我死活都无法产生喜爱的孩子产生了一些共鸣和理解。
我想,那些可能会伤着别人的言行,在当时是会让制造这种言行的人本身感到舒服一些的。也许,那是一种自我保护;也许,从来不曾有人告诉那孩子,你这样做,会让别人尴尬的;也许,那孩子生活在挑剔与指责之中,从未被认可过,而他这么做,只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我还得通过哪些努力,做到,将自己很容易产生的偏见放在一旁;带着自律,透过这些不可爱的行为,真真切切地看到,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公众号:Lee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