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内容梳理(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第4章行为和态度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倾向中,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

态度决定行为吗?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对教育还有启发!)

当人们成了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作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种族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过度合理化效应: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原因归因为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

如果报酬是针对人们的成就,他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对教育很有启发:不要用物质来奖励孩子)

付给人们报酬,让人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章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第6章社会服从的力量。第7章说服的原理。第8章群体参与的结果。

第5章基因、文化和性别

尽管人类在学习和适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进化的观点仍然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文化的观点则强调人类的差异性——那些有助于界定一个群体并代代相传的行为思想传统等。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其实是社会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

所有的文化都会赋予个体一定的角色。扮演一定的角色,常常会使人们内化自己的行为,改变角色也能够改变我们的观点。

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共情和情绪反应,用更多关系性的词汇描述自己。

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

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有文化影响的吗?

不同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性别角色差异非常大,主要的文化影响并不是由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和灵长类的社会文化中变化往往都来自年轻一代,创新大多来自年轻人,而且首先会被其他年轻人接受,于是文化传统在延续中变化着)

生物和文化因素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生物因素在文化背景下起作用,而文化因素则在生物因素基础上施加影响。这种交互作用至少以三种方式进行。首先个体对某一个特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有差异,其次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既创造我们的世界,也被我们的世界所塑造。

第6章 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和信念的改变。不仅仅是与他人一样的行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从中表现为两种行为顺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真诚的内在的传统行为叫做接纳。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反胃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示范效应。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积极一面:人们对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要求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

权威的机构性: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已发挥社会效力。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从众的积极有效的一面,在别人指出问题后,你也一起跟着指出。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