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究竟是怎么衰退的

如题所述

    天宝危机

    唐朝在开元年间富强繁荣的情况下,潜在的社会危机也在发展。到天宝年间(742—755),潜在的社会危机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开元后期,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天宝二年(743年),他纳杨玉环为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大肆挥霍,生活糜烂。在玄宗后期,政治腐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人相继当权。他们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天宝八年因均田制的崩溃停止征发府兵,原来作为补充方式的募兵制多了起来。募集的多是兵油子,镇守京师的长从宿卫、彍骑多为市井无赖,腐化无战斗力;戍边的卫士称长征健儿、长从兵,战斗力强,却掌握在军将手中,不听朝廷调遣。原来府兵制下精兵多集中在关中,"内重外轻";此时精兵集中在外地,"内轻外重",威胁朝廷安全。表面的升平,掩盖不了潜在的危机,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北方生产在大受摧残,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藩镇割据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淮西久为吴元济所据,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唐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郑白渠在秦汉时共溉田45000顷,唐代宗大历年间仍可达6000余顷,然而到宋初仅灌2000顷。方回《瀛奎律髓》称:"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陕以西,民力伤残,人不聊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在唐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宦官把持。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可以这样说,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7
安史之乱后,中央没有实力来彻底剿灭安史余孽,只能招抚,形成了叛将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拥兵自重,对领地高度自治权的节度使割据,在中央,皇帝失去了对大臣的信任,从而使用宦官,最终失去皇权,综述就是这些内外因素,奸臣当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节度使叛乱这是简述
第2个回答  2017-11-17
1、武则天时期,信佛要求天下各州修建大云寺而侵占小农土地,导致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均田制遭受破坏;
2、唐玄宗时期,前期勤政治国,后期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开始放纵享乐,沉溺酒色,朝政败坏,后期还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3、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4、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