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人才济济,而项羽为什么只重用范增忽视其他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9

众所周知,项羽乌江一战战败给刘邦后乌江自刎,明明项羽比刘邦更骁勇善战,然而却败给了刘邦,纵观其失败的原因,那便是项羽并不善于用人。

刘邦手下人才济济,大多都为刘邦打下江山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再看项羽身边,却只有范增一人罢了,对于其他人,项羽并不重用,所以选择了忽略。当初项羽和叔父项梁一起,项梁将范增引荐给项羽,希望范增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夺下天下,因为范增的才华,叔父项梁也是对其非常尊敬,所以项羽才肯任用他。

另外,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为人骄傲自大,觉得自己就能打天下,所以他并没有打算任用贤能之人,而且他为人多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他人。后来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骁勇善战的韩信,当初便是项羽手下的一名骑兵,因为项羽的骄傲自大,从没想过重用韩信,所以韩信便投靠了善于任用人才的刘邦手下,才有了韩信后来的战绩,正因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才导致了项羽最后的失败。

第2个回答  2018-01-02

楚汉争霸的结局是刘邦取得天下,而项羽兵败,乌江自刎。纵观楚汉整段历史,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人才,在这段历史中是决定胜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刘邦善于用人,手下人才济济。反观项羽,手下人才除了范增和自己的江东旧部,其他的都没有受到太大的重用。这种用人方面的差距也导致了最后的胜败。

项羽是当世英雄,极为自负,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用人眼光和容人之量。范增是在很早之前就和项羽的叔父项梁一起进行反秦事业的,是元老级人物,而且范增也的确很有谋略和战略眼光,多次为项羽的决策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帮助,因此被项羽重用。其他人,除了项羽的江东亲信,都没有被项羽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也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智来帮助项羽的事业,最终有些人甚至离去和背叛。因此,项羽其实是没有刘邦拥有的那种人才储备的。

项羽的性格和眼光决定了他无法充分的利用人才来为自己打天下,也让自己大好的局面丧失殆尽,最终落得了自刎的下场。

第3个回答  2018-01-08

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

范增是居鄛(今安徽巢湖)人,年过七十,能谋善断,才干过人。秦朝暴政,范增安居于乡里,不问世事。陈胜起义后,群雄逐鹿,他打听到项氏叔侄英名神武,战绩辉煌,如今打到薛城,处于战略关键时刻,就毛遂自荐,前来相投,也是老当益壮,志在千里。

范增成为项氏团队以后,铁心跟了项羽叔侄,几乎没有动摇过。而对于项羽来说,范增是叔叔交给他的一个重要谋臣,项梁对范增尊敬有加,从谏如流,这种态度影响了项羽,他对范增自然信赖甚至依赖,只是在偶尔使性子或追求他自己认可的处事方式时,才会置范增的建议于不顾。

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那种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的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项羽的很多决策应该和范增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决策和计谋就是范增出的。然而,陈平仅仅使用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就把范增给拉下水了。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后,范增离开项羽,是他主动提出的,还真不是人家项羽撵他走的,更没有逼他走。范增离开项羽,他去的地方是彭城,而不是自己的老家。这也许说明范增给项羽留后路去了,说实在的,范增对项羽也真是忠心耿耿。

而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位帅才。自己冲锋陷阵还可以,但刚愎自用,不会用人。起初手下战将如云,但是许多人最后投降了刘邦。 手下项伯通敌、失掉韩信、周殷反水、武涉失职、龙且败亡、都和项羽的性格和指挥有关系。堂堂霸王并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还用”的境界。

项羽和后来最像他的山寨版木曾义仲都一个毛病,严重的用人不当,早期亲自作战时期用人还算凑合,麾下有实才的人从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期成为集团首领就开始犯浑,明明手头有人可用就是不重用,最终,占尽优势的霸王项羽败给了汉王刘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