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22

原因:

郭沫若当时把”后“字误以为“司”字。原本应该记载的是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历:

1955年,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经过他的考证,发现这座商超出土的大鼎上有三个字“司母戊”。于是这座从商朝埋在地下知道几千年后出土的庞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在出版图录和专题展览中将原来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扩展资料: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后母戊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