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名城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7-06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
1、生产力发展。
2、政治,文化,经济,思想,风俗等产生大变革,正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和水路交通发展等条件下,成长起来。
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的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主要城市有:
1、咸阳:公元前350年(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阳,次年自栎阳徙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定都咸阳。
2、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都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魏,决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3、苏州: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伍子胥修筑苏州城。
4、成都: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5、新郑: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6、晋阳: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7、济南: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济南属齐国,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其时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南部马鞍山一带。
8、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今纪南城。
9、邯郸: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0、临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传齐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齐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齐癸公姜慈母,至齐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11、寿春: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令尹(相国)黄歇封此。楚相黄歇正式在今县城建寿春邑(安徽寿县城关镇),作为他在淮北所封12个邑的政治经济中心,使寿春很快成为战国时期名邑。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为避秦,东迁寿春,改名郢,成为楚国最后的名都。
12、商丘: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简称商或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拥有五千余年的建城史,春秋战国宋国都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