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韫的秋瑾迁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鉴湖女侠”秋瑾是辛亥革命先烈,1907年7月因为组织武装起义事泄而被清政府杀害于浙江绍兴,两位好友把她的遗骨埋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实现了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心愿。
此墓建成后不久,一个叫常徽的御史来到杭州巡游西湖,偶然发现了秋瑾墓。常徽心想,“乱党头目”的灵柩怎能安葬在这么显眼的地方?御史的职责就是受朝廷委派给地方挑毛病,常徽抓住这个把柄不放,回到北京就上奏一本。浙江巡抚增韫接到的皇帝旨意就是:查办,铲平秋瑾墓。
增韫不愿意将事情做绝。他知道,如果平坟,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而不平坟,又无法向上级交差。
一时拿捏不准的增韫给权臣张之洞写信,请老上级为自己出个点子。张之洞不愧为老谋深算,给增韫回信只写了十个字:墓可平,碑可铲,人可不拿。增韫立即会意,他暗地里派人联系原先的同事、时任黑龙江提法使的秋瑾堂叔秋桐豫。此时,秋瑾的亲哥哥秋誉章正躲藏在秋桐豫家中,增韫的做法就是不声不响地通知秋家来迁坟。
秋誉章弄清了增韫的意图之后,匆匆从黑龙江赶回杭州。按照增韫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秋誉章先以秋瑾家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了一份自行迁葬秋瑾尸棺到绍兴埋葬的请示报告,上面的日期故意写得早于朝廷平坟命令下达的时间。
增韫再装模作样地批复同意,就这样像演戏一样履行了迁坟手续,给外界制造出家属提前就已经迁坟的假象。为避免夜长梦多,增韫嘱咐秋誉章当天就雇人挖开秋瑾坟墓,起出灵柩,连夜运往绍兴。待秋瑾灵柩一迁走,增韫马上带领下属官员和差役,到西泠桥畔把秋瑾墓全部铲平,而后就向朝廷奏报了平坟经过,算是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
是增韫用心良苦的暗中保护,才使秋瑾的灵柩得以保存下来,后来几经辗转,直到1913年秋瑾殉难六周年时,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秋瑾的遗骨才重新安葬在西湖的西泠桥畔。
保护秋瑾灵柩,无疑是增韫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力所能及做的一件善事,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增韫也只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不但如此,增韫还因此遭到革命党人的痛恨,背负骂名数十年,一份史料中甚至这样写道:“增韫丧心病狂地捣毁了西湖岸边的秋瑾墓。 ”可见,增韫因为给“鉴湖女侠”迁坟的问题,被人错怪得不浅。直到解放后,当年和秋瑾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党人徐双韵撰写了回忆文章《记秋瑾》,记载了增韫暗中保护秋瑾灵柩的经过,一段历史隐秘至此才被揭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正在日本实习的中国军官蒋介石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蒋介石来不及回家探亲,就给母亲和长兄写了绝命家书,照好“遗照”,组织起一支100多人的敢死队攻打杭州城。敢死队进攻巡抚衙门,往里投掷炸弹,清军纷纷溃散。增韫逃到衙门内的马棚里,躲在马槽中,上覆杂草,试图逃脱。但很快就被起义官兵搜查出来。就这样,增韫被蒋介石活捉了。
增韫的好人缘救了自己的命。被蒋介石搜捕后,革命党人的想法是处决他。增韫本人也是万念俱灰,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正在这时,曾任浙江官办铁路负责人的汤寿潜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浙江都督,他站出来为增韫说话:“不能因为增韫是浙江巡抚就杀掉他,毕竟他还有支持进步言论的行为,在任期间也比较清廉,并无大恶。”汤寿潜是浙江著名士绅,在当地很有威望,据说他理直气壮地和革命党人谈条件:“推举我当浙江都督可以,但是你们必须‘不伤民,不杀增’!”此话果然很有分量,增韫得以绝处逢生,被革命党人释放。汤寿潜也真是朋友做到底,还送给增韫五百块大洋作路费,派人把他护送到上海。
此后的增韫再也没有担任过实职。袁世凯称帝前,网罗了一批清朝遗老到北京担任参政院参政,增韫也在其中。
袁世凯垮台后,增韫回到东北,当过哈尔滨佛教会会长,组织过慈善会,1931年8月还给《哈尔滨新报》题写过匾额,后来在哈尔滨终老。
张作霖没有忘记恩人增韫。张学良晚年回忆说:“我父亲对增韫从来礼敬之。”张作霖曾多次派人联系增韫,想邀请老上级重新出山任职,都被增韫以年老体迈为由婉言谢绝,厌倦了宦海风云的增韫只想安度晚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