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大大们快来!!!

1、简述中国园林的特点
2、简述欧美近现代建筑发展阶段
3、任选取两个中国特色建筑分析其建筑特点

(急)

第1个回答  2010-03-28
中国园林传统的特点是以自然式著称。唐宋写意山水园,对形成中国园林自然式传统起了重要作用,至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则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
中国园林除符合一般科学规律外,与诗词、山水画等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纯天然的模仿,而是赋予诗情画意,即将自然山水景物经过艺术提炼加工,再现于园林之中。所以,中国传统园林重于“立意”,创造各种不同的意境。
中国园林还常采取“园中有园”,“小中见大”的布局手法。在历代私家园林中又创造了咫尺山林,经常运用含蓄曲折的空间组景手法。
中国园林建筑数量特别多,且多据主景或控制地位,常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园中心,且往往成为该园之标志。中国的园林建筑和其它各类建筑是区别对待的,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力力图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但这些原则、特征却并不见于其它类型的建筑。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追求几何美,但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等建筑的布局方面,却也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如北京故宫主体部分不仅采取严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中轴线异常强烈,一直延伸到城市的南北两端,总长约为7.8公里,气势之宏伟实为古今所罕见。城市也按棋盘的形式划分坊里,横平竖直,秩序井然。寺院、陵墓建筑出于功能特点,为求庄严、肃穆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来组织建筑群。住宅出于封建宗法观念的考虑,也多以轴线对称和一正两厢的形式而形成方方正正的四合院。
中国园林和其它类型的建筑无论从情趣上或构图原则上,所呈现的则是一种强烈对比的关系。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园林建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2)构图的原则不同,(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
中国园林还善于因地制宜,即根据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方园林与北园林之不同。皇家宫苑与私家园林也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其特性,现在中国园林已逐步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
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
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
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
在堆山叠石以及花木配置方面,北方园林的山石一般较凝重浑厚,江南园林则较虚幻空灵。花木配置方面如以品种的多样而论,江南园林远胜于北方园林。
中国历代有关园林设计的专著与论述也有很多,如: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明代计成——《园冶》;明末文震享——《长物志》;清代李渔——《一家言》;曹雪芹——《红楼梦》。

近、现代建筑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在二百年内,已有了空前的变化,不论在建筑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技术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了近、现代建筑的革命,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与科学技术的特征。

上京新航线绚丽起航

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建筑无疑地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在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中,应特别提到的是以下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法国。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专注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人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就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别。赖特明确反对勒·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附近的“流水别墅”是他的一个杰作。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瑰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已经出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意味深长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围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标志着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收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况逐步改变。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经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创造日本的现代建筑。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他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另一个优秀作品,得到国内外好评,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难的一个标志。 中国建筑师长期探索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一个起点。从平面规划布局到建筑细节,都表现出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新觉醒。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门前建成新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广大第三世界将出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