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读了十本书,榜一这本比尔盖茨年度力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今年年初,就给自己立下今年至少看20本书的flag,本以为必倒的旗帜,没想到因为疫情奉命宅家,进度条竟然火速前进。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才发现,不多不少,2个月已经看了10本书了。

所以,想捋一捋目前的进展,自己拉个排行榜,分享一波钟钟的个人书单。(补充:非权威排行哦,仅个人感受)

1、《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推荐指数:★★★★★

这是一个超级励志但又不仅仅关于成功的自传。

一个从小生活在废料场,与起重机、钢铁、叉车为伴,没有上过学,经常遭受哥哥的暴虐,被父亲灌输非科学思想以达到精神控制(看病不能去医院,为政府工作会下地狱等)的女孩,自考上大学,后来获得剑桥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历史学家。

她通过教育获得了思想独立,彻底摆脱了原生家庭,当然这个过程很难,充满对抗、愧疚、羞耻、害怕。

有几个时刻我想不仅对于作者对于读者而言都是心里大地震的时刻:一个是被哥哥拽着头发,头被摁进马桶里,甚至快被掐死而厨房的妈妈竟置若罔闻的时候;一个是第一次进到大学,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始颠覆爸爸从小在作者脑子里建立的世界观的时刻;一个是与原生家庭割裂后,发现母亲告知了所有作者曾经产生过联系的人“她是个魔鬼”的时刻...

在看的过程中,会让读者忍不住想和她一起对抗那个糟糕甚至扭曲的家庭,同时又产生怜悯和同情,所以真真切切地佩服作者能做到今天做到的一切。

2、《杀死一只知更鸟》

推荐指数:★★★★★

一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一些无聊,从6、7岁孩子的视角讲各种学校的学习,和盆友们的打闹,家里的生活,街区形形色色的邻居,但后面就越看越被吸引,在一天内陆续把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如果把书的内容用关键词概括,在我看来会有种族歧视、孩子教育、保持个性的权利。

有一句话特别印象深刻,大概是说,明明是一群通情达理的人,但为什么只要事情一跟黑人扯上关系,就失去理智不讲道理了呢。

一个残疾黑人,被一个愚昧贫穷无知的白人女孩指控强奸,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黑人是清白的,但陪审团还是全部投下了“有罪”的票。

即使在这样一个群体里,总会有几个为正确的事情坚持并力图改变社会的人,比如本书第一视角主人公的爸爸,一个额度黑人辩护的律师。

道路总是艰难的,但总得有人一步一步走出来。

孩子能够理解、想要知道和能做到的的,可能远比大人预计的多。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 ,与其灌输给孩子需要做什么,不如引导观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必要指点。

主人公每天去上学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所谓的“怪人”家,25年不出门,不参与任何活动和社交,孩子们想各种办法要看看怪人的真面目甚至想与他来一次对话。

一开始是害怕,好奇,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也慢慢能理解不是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一定要符合大众的要求,或者必须找一个不合众的合理理由。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可以不认同但至少要尊重。

人不被表面所迷惑,一些被误解被质疑被议论的人,如果能花时间了解,他可能也有颗善良的心。

3、《长日将尽》

推荐指数:★★★★

典型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在一段六日的自驾旅途中,回忆了过往三十多年在达林顿勋爵府邸担任管家的种种事情。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管家,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人生奉献给能推进全世界人类进步的绅士,他为此牺牲了亲情和爱情,压抑自己的情感,活成了一个工作机器,但最后取得的结果却有违自己的初心,深感矛盾,甚至当人问起他的前任主人时,他都下意识拒绝承认。当然,达林顿勋爵是一位善良、高贵、传统的英国绅士,只是还谈不上伟大。

而史蒂文斯,为了所谓的理想抱负,可以说虚掷了一生。

所以,一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时不时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一直正确与否, 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 尝试去追求另一种想要的生活。

要不然当老年后会想起过往,长日将尽,时间不会倒流,一切都来不及了。

4、《呼吸》

推荐指数:★★★★

美国作家特德·姜的一部科幻小说,9个短篇小说,每个的角度都很新奇能让人有所思考。比较喜欢《呼吸》和《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这两篇,前者的故事中人们呼吸需要给身体安装空气气罐,但每一口的呼吸,都会加剧宇宙与人们体内的气压趋于平衡,人们思维逐渐变慢,最终这个世界将无法运转。面对无解的命题,人们该何去何从。

第二个故事会让人忍不住问自己,如果真有一个机器能让你对话平行自我,一个生命轨迹与现在的自己不同的“我”,你会选择使用吗?很多人会想佐证以前作出的某个决定是否正确,企图看见自己人生更好的其他可能,但正是“ 你作的每个决定构成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要成为的那种人 。”

5、《非暴力沟通》

推荐指数:★★★★

无论是表达自己还是倾听他人,使用非暴力沟通都可以遵循这4个步骤: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1、只陈述看到的事实,不做评论、批评、指责;

2、对于这些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感到...”

3、表达自己的真正需要,“我需要/看重...”

4、清楚地请求能满足我需要的具体行为,而非命令式要求,“你是否愿意...”

有两个句子让我印象深刻。

“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

6、《82年生的金智英》

推荐指数:★★★★

整本书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没有转折,没有狗血,平铺直叙地把一个34岁的普通女人从小到大的长大经历分享给了我们。

金智英,姓名普通,家庭普通,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环境和社会中,隐忍内敛。

小时候,好吃的得留给弟弟;上学了,被男同学欺负了只被安慰“男孩子都是这样”,被猥琐男跟踪反被教训“谁让你跑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补习”;工作了,因性别同岗不同酬,付出了更多也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当了全职太太,还被西装革履完全不了解情况的人嘲笑 “妈虫” 。

年纪在变大,人在变成熟,一直按照父母期望的结婚生子,看着“没有错”的生活却让金智英看不见生活的意义,走进了迷宫。

故事没有什么反转的结尾,平淡结束。 因为这样普通的人是你,是我,是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社会,想要金智英有所反抗或改变生活,靠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的力量。

7、《学会提问》

推荐指数:★★★

这本书大概就是教人怎么建立批判性思维,拥有思考的独立性,如何对论点提出疑问和质疑,从哪些角度考量论据的合理性。放到实际生活中,用批判性眼光看问题,别人的很多观点、广告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相信,揣摩更多背后的故事。

8、《谁动了我的奶酪》

推荐指数:★★★

故事超短,讲的道理很浅显很多人也都知道。就是不要在舒适区待习惯了而拒绝害怕变化,要时刻关注周遭的改变,居安思危,时刻为应对变化做准备。

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实生活中,“哼哼”的角色一直是大多数,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不愿意面对现实和改变自己。

所以,世界还是很公平的,如果没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准备和努力,就不要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得到的东西而自己没有。

9、《守望之心》

推荐指数:★★★

在回京的高铁上看完的这本书,作者是哈珀·李,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续集。嗯,但读完感觉并不及代表作写得好。

书中插叙了很多儿时的回忆的高潮在最后部分,从去找芬奇博士理论开始,接着与喜欢自己多年甚至考虑结婚的对象亨利争论,再与父亲阿迪克斯近乎怒吼式的辩驳……她坚持“人生而平等”,不管白人黑人都应获得同样的权利,而她发现她的父亲和男友竟然是种族歧视的代表。愤怒、背叛,原本“父亲就是上帝”、“父亲的观点就是我的观点”等父亲的原有形象在崩塌。

当她准备驱车离开小镇,逃离这个家和城镇的时候被芬奇叔叔留了下来。因为她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不依附于父亲的权威,捍卫自己的良心,偏执地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父亲动摇。所以,这正是她留下来的最好时机,去工作, 去为自己的信念改变现状 。

10、《行为心理学》

推荐指数:★★★

人对很多东西或事情的恐惧、害怕等情绪都是习得的,可以通过重建认知改变。

看到书中说,如果两个年龄差距较大的情侣在一起,年轻的一方会表现得比实际更成熟,年老的一方会表现得比实际更年轻,因为双方都不由得在向对方的表现靠近。一个人的“表现”是会影响你的心理认知的。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青春不再,do something different,尝试一些新鲜从未做过的事情,试试像年轻人一样去生活,这样无论是头脑还是精神状态都会真的年轻起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