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5)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范文

  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要用烘托、夸张等手法把天姥山写得那么高峻挺拔、举世无双?是因为诗人要借此入梦,追求理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梦境描写得那么清幽壮美?渲染得那么热烈辉煌?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丑恶,让诗人憎恶;是因为“洞天福地”的平等自由实现了诗人的理想。所以,诗人要骑鹿游山,寻仙访道,以示决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诗人要高蹈出世,傲啸林泉,以示决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坚定信念。这,就是李白!这,就是照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聚光灯!这,就是一代大诗仙魅力四射、辉映千秋的光源所在!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行成的原因

  (一)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敏锐的政治追求,这些条件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诗人们建功树勋的种种幻想。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现。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浪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观念上较少受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李白“不屈已,不干人”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时刻准备“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不屑走科举进士的道路,他任侠、漫游、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王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明人士的推荐,走“终南捷径”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心谋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没能通过任侠、干谒权贵等途径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玄宗之征入长安,当他踌躇满志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二)特殊的个人因素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形成还有其个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追求人生价值强烈表现自我的精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据推测李白的家庭曾是一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任侠、漫游、轻财好施,在他的思想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伦送我情”。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天台,高揖卫叔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