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发现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2009年3月至6月期间,湖北、河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的病情严重,甚至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这一情况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1]

同年,得益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美国学者于学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努力,他们经过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存在。[6]

2010年3月以后,这种病例在中国中部和东北农村地区频繁出现,再次引起了广泛注意。于学杰教授作为引进人才,其团队在这一年的研究中,确认了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存在。[1]

在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对这类病症进行了定义,称其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始实施主动监测,包括在湖北、河南、山东等地收集病人的血液样本。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李德新所长带领团队在短短一个月内,从这些样本中分离出了一种病毒,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确认这可能是一种新的白蛉病毒属的布尼亚病毒。[1]

随后,他们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等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标本中又分离出10株病毒,完成了基因组序列测定,证实这是一种全新的布尼亚科病毒。[1]

研究所科研人员借此建立了针对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和抗体检测方法,并对600多份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进行了检测,强有力地证实了新布尼亚病毒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之间的因果关系。[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