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和汉书分别写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9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汉书》十志的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班固依附于外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权势集团,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记》某些方面的成就.
------------------------------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王莽传》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
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
清沈钦韩《汉书疏证》,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清钱大昭《汉书辨疑》,
清朱一新《汉书管见》,
清沈家本《汉书琐言》,
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
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虽便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八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 “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