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穿裙子上学被同学笑老师骂,全职爸爸力挺:没理由拒绝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来源 | 育儿 话报(ttzhuishu)

如果突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我想穿裙子,可以吗?

你会是什么反应?

博主@仰泳的海星,因儿子被同学掀裙子求问“怎么办”,分享了儿子穿裙子过山车般的一天。

男孩子穿裙子上学?!

是的,你没看错也没听错。这个8岁的男孩高高兴兴地穿裙子去学校上课了。

男孩名叫小乐,一个放学回家的平常日子,突然对爸爸说想穿裙子,因为凉快又漂亮。

爸爸对儿子说:“可我们家没有裙子啊。”

儿子:“那可以给我买一条吗?我想自己挑。”

爸爸想了想说:“那我们回去问问妈妈的意见吧。”

夫妻俩经过商量,同意孩子尝试,当晚就带着儿子去挑了一条蓝色的裙子。

结账回家的路上,父母和儿子说:

你确定要穿着裙子去学校吗?你可能会面对很多嘲笑和奇怪的眼光。

儿子表示无所谓,第二天早早就穿上了裙子,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出门。

结果可想而知,父母隐隐担忧的事情发生了:

门卫叔叔大惊:这不对吧!

男老师怀疑自己看错了:这……这好像是裙子吧……

班主任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是小乐吗?不能奇装异服,以后别穿裙子!

道德与法制课上,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批评儿子穿裙子的行为。

同学们笑得不行,纷纷围观:小乐穿了一条裙子!甚至还遇到了动手掀裙子的男同学,两人干了一架。

面对班主任的质疑,博主表示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和尝试。但会告诉孩子去学校就别再穿了。

在我们约定俗成的审美里,男孩子穿裙子是“另类”,是“不美观的”,是“行为异常的”,所以,小乐穿裙子上学的行为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我佩服的是,家长的勇气。

明知儿子穿裙子的行为会引来一些批评声,但家长仍然愿意支持孩子去尝试,选择在儿子受伤后给予他关心和开导。

谈及教育理念,博主也做了一番分享:

民主、友爱,又不失规则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的优秀就像一颗待萌芽的种子,时刻准备破土而出。

前段时间,“伊能静18岁儿子穿女装被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在一次采访中,一直是素人状的哈利因为举止有些“妖娆”,双手涂满了亮亮的指甲油,戒指也十分抢镜,被网友扒出女装事件,骂上热搜。

戴假发、穿女装、妆容精致的私照被曝光,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朝他身上砸去。

逼得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清空了自己的账号。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很多人骂“异类”,做父母的会怎么想?怎么做?

伊能静选择了理解和维护。

在《理想家》中更是非常肯定地表示:

这种看似“放纵不管”的行为,并没有像网友想的那样,“这个孩子废了”“不男不女没出息”。

事实上,妈妈的开明、尊重和理解,培养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哈利不仅考上了英国最难考的设计学院,还多才多艺,作词、画画、跳舞、设计服装样样在行。

怪异的个性装扮,并不影响他内在的优秀,正是因为妈妈的支持和理解,让他敢于做自己,敢于大胆表达自己,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小乐这个8岁的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一直以来对他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和支持,让他敢于表达出“想穿裙子”的想法,并在被告知“会被嘲笑”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去尝试。

当真正面对“嘲笑”和“批评”时,回家大哭了一场,但很快这事就翻篇了,甚至于周末又继续穿着下楼买早点,玩滑板。觉得不方便,又换回了短裤。

这事被网友因“性别论”吵翻了天,但在男孩这里,不过是像往常一样,自己的一次特殊尝试罢了。

家长预判到会引来同学老师的一番说辞,但仍然选择告知风险而不阻止,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儿子极其开朗乐观,拥有做自己的自信与力量,这就足够了。”

于孩子而言,家长的尊重和肯定,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大的助跑器!于家长而言,孩子的成长就是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替孩子兜底!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个女孩让人印象深刻,她叫一一,喜欢独来独往,在幼儿园中,一个人吃饭、睡觉、玩耍。

老师鼓励她多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年仅3岁的她拒绝老师的“好意”,表示“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

当多次被劝说要合群时,更是语出惊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都不敢相信,这话出自一个三岁娃娃之口。这个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小小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

换作是你,面对孩子如此的不合群,你是不是会着急上火?恨不得孩子外向一点儿?更担忧孩子长大后的发展问题?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一一的爸爸妈妈并没有为此而焦虑,更没有试图去改变,妈妈说道:“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这样类型的,更爱独处。所以,一一的状态,在我们眼里蛮正常的。”

父母不干涉孩子的“不合群”,那长大后的一一,现状又如何呢?镜头来到十年后。

一一并没有变得更外向,但也不是当年那个独来独往的小朋友。

现在的她喜欢交朋友,也很享受独处的时光。

她说,因为独处是一种定力,可以让她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小时候那个不被看好的孤僻小女孩,如今早已成为了一个目标清晰,爱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大姑娘了。

而这一切,离不开父母对她的接纳、尊重和支持。

试想,如果当年父母被告知孩子不合群,为此天天想着去强迫孩子改变,整天对着孩子说你要自信一点,你要大胆一点,结局还会如今天这般吗?

她此刻眼神中的那种自信和笃定,证明了父母的接纳和尊重,有多么的重要!

因为尊重,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接纳。

别人怎么看我的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么对待孩子,我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谈到接纳和尊重,很多家长容易误解,错认为是什么都要听孩子的。

那岂不是乱了套?

接纳和尊重,并非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更清楚和直观: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某某欺负我。

很明显,我们接纳孩子的行为是指——

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评判孩子。但是绝不是任由孩子的行为去发展。

这就是精髓所在。

所谓 育儿 即育己。

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方法,最关键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更新自己的 育儿 观念,看见和尊重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让孩子绽放出天生的美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