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 *** ,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拓展资料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隆中对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相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对诸葛亮的评价600字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

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

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

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

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

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

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

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

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

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

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

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

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

文言文出师表出师表对诸葛亮评价的作文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一篇评论诸葛亮的文章

诸葛亮精通兵法,制造,内政,外交,是个罕见的奇才。

也比较注重培养后续人才,只可惜关羽等人才迅速凋零,造成蜀国人才暂时短缺,同时感到时不我待,机会又十分难得,所以开始北伐。

司马懿斗不过他,只好严防死守,用时间耗掉了他的生命。

诸葛亮总揽全局,做事谨慎,事必躬亲,蜀国经济政治全面提升。

外交上确定了联吴抗魏的同盟,使两国多年和平共处。

制造上除木牛流马外,还有损益连弩,孔明灯等。

军事上注重军队素质,着重纪律,确保令出即行。

即便是撤退也是步步设伏,无人敢追。

诸葛亮本人是十分简朴的,家人都是自给自足,就连刘禅看罢了诸葛亮死后的财产清单也是感叹不已。

可见其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

但他仍不是完人。

关于对他的负面记载比较鲜见,但他在蜀国为相多年,却不设史官,正是为了维护他本人的高大完美形象。

这也正是陈寿作《三国志》,感到蜀国史料奇缺的原因。

从这一点来讲,诸葛亮很在乎名誉,也有点以私废公的嫌疑。

但不管怎样,他是个奇才,而且是历史上少见的奇才,这是毋庸置疑的。

诸葛亮评价的文章500字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三国评诸葛亮的作文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在中分析了当朝的利与弊,从而告诫刘禅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免其基业毁于一旦.这在当时不失为有识之见.文章言之有理,是一篇历代传诵的佳作.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见解不足以感动刘禅.刘禅是抚不起的阿斗. 据记载:"由是无主遂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一切行为让诸葛感激涕零.答应助刘备"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诸葛亮非常讨厌小人,每当刘备问他时,他便说:"亲贤远倿".并且要让刘备以百姓为天.可见诸葛不仅是"谋臣",亦是"奇才".重用这种人,刘备怎能不飞黄腾达?如果刘禅能信并采纳诸葛意见,则后汉会倾颓吗? 其实,诸葛的主张不仅是积极,同时可使国家强大,就是在今天也有此参考价值.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许多老师.专家等知识分子热爱祖国,为祖国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得到人们的赞赏,国家重用.使国家倡隆也. 如果诸葛亮能看到至今,他肯定会惊讶.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不需"封地",也不需高官厚禄,只需应有尊重和为社会做贡献. 不过纵观诸葛亮,只有他在逆境中才显示出非凡生命力,他的顽强搏击,终于让他成为叱咤风云,千古流芳伟哉大丈夫

一篇关于评价诸葛亮的文章,700~800字,初一水品

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真可谓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天才.二十几岁便知三分天下之势.隆中对,草船借箭,智取汉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等,难道诸葛亮真的没有缺点吗?首先在识人方面,我不否认诸葛亮的洞析人心,但我要说他在这方面远赶不上刘备.刘备在临死前曾经屏退左右,拉着诸葛亮的手问他马谡这个人怎么样?诸葛亮说他熟读兵书,真是个人才,刘备却说不然,马谡这个人虽然熟读兵书,夸夸其谈,但只是纸上谈兵,到真正实践中却一败涂地.但诸葛亮却始终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将万分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交给马谡,事实证明诸葛亮是错的,此次出祁山功亏一篑.再有就是老将魏延,自从魏延从长沙太守韩玄手中救出黄忠,投降刘皇叔后,诸葛亮就一直对他看不顺眼.理由是杀主投降即为不忠.这是相当荒谬的,在那个乱世,哪个英雄好汉不是跟随自认是个枭雄,值得自己为他卖命的主子?况且魏延早已心仪刘皇叔,怎么能说不忠呢?刘备将十分重要的汉中太守的职位留给了魏延,事实再一次证明刘备是没有错的.而当刘备死后,魏延就再也没有好果子了,诸葛亮给他分配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像假败那样的任务.魏延是三国中少数的有勇有谋的大将,而诸葛亮却容不得魏延说话.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之计.魏延自愿带领5000人出褒中,诸葛亮领兵袭长安.这个计策倘若被采用,我们今天的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而诸葛亮却以过于冒险,有可能伤亡惨重为由,拒绝了魏延的计策.试问:诸葛亮六出祁山,伤亡的又何止这区区5000人?魏延的郁闷可想而知.他口无遮阑,因此不免发些牢骚与不满.魏延以此为由斩杀魏延,真可谓魏延的一大悲剧,蜀汉的一大损失.再说管理,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大家想一想:作为一个丞相他事必躬亲,而没有像刘邦和曹操那样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整个国家的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合理的结构.而诸葛亮结构是松散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一个兜子兜着一兜沙子,倘若兜子一破,沙子自然撒一地,怎么可能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而且这也造成了诸葛亮的过度劳累,年纪不大便为国殉职,而这些本可以改变!因此,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看过,大家便会知道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思维敏捷一些而已.而像这样的人,在三国中还大有人在!

急!!!一篇关于评价诸葛亮的作文不少于600字,最好自己写的,最...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十分聪明,善于作战的军师。

“人和者,得天下也。

”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

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更加充分证明诸葛亮的智谋。

那天刘备与曹操交锋,要请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否则、、、、、、诸葛亮答应了只要三天,第二天他在战船上扎了很多稻草人,给它们穿上盔甲,带上作战武器,看起来就像船兵一样。

当船行使到敌方地盘时,他们以为来了战舰,齐齐放箭射来,结果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轻松有了十万只箭。

他的智慧,让刘备、张飞、关羽这三兄弟自愧不如!他一生指挥过无数次战争,但最后一次,也就是让三国统一的战争,他的方法完全无效,三国最终没能统一,这也让诸葛亮十分后悔。

不过,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对一个古代文学人物的评价作文诸葛亮

汉末三国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素材拿走):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常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

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对诸葛亮的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