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必修课为题的作文

以学校为主

第1个回答  2012-02-21
必修课

沈珉月

语数外三门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每天都在学习着,科是绝对的必修课,直到那一天,我才真正明白了必修课的真正意义。

开学刚不久,一个人兴冲冲地跑到百草园买必修的教材全解,心满意足地抱着一摞书走出书店,一盆脏水劈头盖脸地泼向我的新球鞋。我愣了两秒钟,抬头瞪着面前清扫自家店面积水的女店主。她漫不经心地瞥了我一眼:“回去擦擦就行了。”扔下一句话的她,转身进了旁边的商店。

由于连续几天的阴雨,路边上全是污水,穿着新鞋子要得瑟的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小心翼翼,以为抱着一摞高中必修书看起来更加有涵养。但那一盆脏水浇灭了我心中的欢喜。“真没素质,有那么做人的吗?”我在心里嘀咕着,同时又担心穿脏鞋子回去被骂。

这时,目光锁定路边的一名擦鞋匠,我急忙走去,只见他头发像杂草一般,眼眶深深地凹下去,两只手上全是黑鞋油。咦!怎么有稍许眼熟?他是不是在大中门口讨过钱?抱着疑问,我在他对面的板凳上坐了下来,伸出脚,同时也乐滋滋地看起必修一来。

过了一会,沙哑的声音告诉我,擦好了。我看看,鞋面一层亮闪闪的油,似乎比刚买时还新。我站起来,从口袋里翻出五块钱递给他。他却连忙摆手说:“姑娘,我看你是学生吧。我从来不收学生的钱。问学生要钱不厚道啊!”

“可你帮我擦鞋了啊?”我说。

“小本生意,擦一个是擦,擦两个也是擦。要在学校门口啊,你们一个个顾着面子,还不肯上我这擦鞋呢!”说完他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我抱着书往家走,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回响在我耳边:要成才,先成人。我似乎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的成就是以做人为基础的。那么做人就是我们的必修课了!原来到今天我才明白,做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必修课呀!

看来,女店主的功课还没学好,我平时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这门课上也还不合格,都有待进一步努力啊。想到这里,我会心地笑了。

文章虽在立意上并无出奇之处,但娓娓道来,流畅自然,尤其将“必修课”自然而然地融入文中,片刻不离主题,却又不显突兀,值得称道。

必修课

孟子曾提出“人性本善”论,但荀子也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其实,他们的观点都不全面,人性乃是善恶之结合,而我们所需进行的必修课就是将人性中的恶消除,将善扩大。

看见花开花落,人们会惆怅,但人们亲手摘下盛开的花却不会难过,也不会想到它的生命同样也在消逝。前者是人性的善,后者则是人性的恶,如果我们以善来消灭恶,那这个世界将会是美好的,所以我们必须亲自实践这门必修课——泯恶扬善。

可是我们没有学好这门必修课,才有了人对自然的恶。有人说2012是世界末日,当太阳的光辉隐退于海平面之下时,黑暗将笼罩我们,这是因为人类对待自然太不友善而造成的。大量砍伐树木,森林成片减少,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这难道可以成为人类不善的借口吗?树木可以砍伐,但为什么不种下新的小树苗?人类只想着自身的利益,当人们已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更多地追求时尚消费,貂皮大衣、狐绒外套、蛇皮背包……天呐,看看人类都干了些什么!因为人类的不善,才有了臭氧层被破坏,才有了温室效应,才有了两极冰川消融,才有了各地的地震灾害等。因为我们的不善,人类亲手酿造了这样的悲剧,还要让悲剧继续下去吗?不,让善来充满我们的心吧!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好这门必修课,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恶。才有了“打砸抢”暴力事件,才有了恐怖组织,才有了……人世间只有两种人,不是好人与坏人,是有爱之人和无爱之人。有爱之人的内心是温暖的,他们也会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无爱之人的内心并不是不存在善,只是被冻结了,等待一颗温暖的心去融化。所以,如果我们都以善来对待他人,至少可以动摇他们心中的“恶”,孕育新的“善”的力量。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好这门必修课,才有了人对自己的恶。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着美好的梦想,想成为警察、医生、老师……甚至清洁工人,但真正长大后,小时候纯真的想法都被恶所抑制。这种恶来自金钱、权利、虚荣……因为有了这种贪欲,这种不善,才有了官员贪污,滥用职权……他们放弃自己原本的善,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恶!

必须学会善,才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必须学会善,才会有红十字会和各种慈善组织;必须学会善,才会有健康向上的社会。

“除恶扬善”这门全人类的必修课,将一直进行到底。

必修课

没有航向的船永远不会到达彼岸。纵使彼岸花再美,也遥不可及。我们都需要学习追求理想的过程。——题记

六个小时以后我将离开这张床,这张我与外婆共枕同眠了十七年的床。与其说我将离开它,倒不如说是离开这片荒芜落寞的山村。我不知道我在难过些什么。

时钟哗啦啦地告诉我正在流逝的时间。我不停地抠着那已陈年泛黄的旧席。梁与瓦之间的空隙,不时传出有老鼠们搬运食物的声音,有如打仗般激烈,但始终没有我内心交织的情绪激烈。

昨日我还在帮外婆卖虾,明日却要见到上海如野草般疯狂生长的高楼大厦。姨妈在车站下车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远处卖虾的我。她的眉头微微一皱,有些说不尽的千丝万缕从她的眼神里飘出来。

姨妈在像我这般大的时候,偷了外婆养的三百多只虾,到县城卖了一笔钱后,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从此踏上(开始)了她的摄影生涯。

临走前,她告诉外婆,她深知在鱼塘和菜地里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狂热地爱着大自然,想要描绘世间美好的一切。外婆至今还留着姨妈的画,我不能理解它们深刻的含义,那大片大片的金色麦田是一种无以名状的辽阔之感,我也不明白怎样用画笔去描绘将那些肥壮的麦子压弯了腰的风。

她说,我们卖着同样的虾,也卖着不同的命运。

她说,我很像这些网里的虾,明明有矫健的身姿,却无知地游在葬送自己的沟里。

她说,别埋葬了自己的理想,别扼杀了自己的追求。

这是何等犀利的话语。她在嘲笑,嘲笑落魄的山村,永远只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和小溪里流淌的胭脂水;嘲笑落魄的学校,将近一半的课桌就像是被一群饥饿的啄木鸟风卷残云过,留下无数个被毁灭的洞,以及断了胳膊的风扇和缺了腿的椅子。她嘲笑这里的一切,嘲笑我的一切。

如今,姨妈成了上海赫赫有名的摄影家,她想让我随着她去上海发展。

我的确被她的作品打动过。从那些照片里,我看到了我从未见过的建筑、人种和另一种生活方式。我甚至看到了姨妈的理想。而我的作业本里,只有单调墨水和纸张。

但,比起城市轻便快捷的地下铁,或许我更喜欢外婆家二亩田外的运载煤矿的小火车,它总会在凌晨两点颠簸并呼啸着驶向无尽的黑夜。比起有无数种鲜艳的鸡尾酒,我更喜欢农田里烂漫无比的油菜花,它们铺天盖地挥洒着自己的快乐与无忧。比起奢华酒店里的澳洲龙虾,我更喜欢池塘里嬉戏的鱼群,它们更明白自由是种什么感觉。

姨妈给我上了一堂学校老师没教过的课。她让我明白我应该追求些什么。不,不是上海,不是繁华,而是无论有多么渴望也要清楚——内心深处,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个人踏上人生旅程的第一课。

明天,我依旧会守在鱼塘边,依旧会出现在集市里,依旧是个没有出息的农村娃儿。但只是没“出息”,不是没“理想”。因为姨妈的必修课已经教会了我。

【构思示例】

必修课(提纲)

  1.娱乐社会不可回避悲剧。感受悲剧,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入题句)

  2.悲剧能凸显人类生存的困境,张显生命的强力。(必要性一)

  3.因此,感受悲剧,就能触摸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唤醒人的价值感。(必要性二)

  4.然而,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总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悲剧改成艺术中的完美。(转折)

  5.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分析危害证)

  6.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但惨剧之悲与悲剧之悲有别。(联系现实)

  7.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主题句)

必修课

  在现代社会,娱乐正借助文化而大行其道,而那些文化中的经典悲剧也正离我们远去。人们早已淡忘了普罗米修斯的被啄之痛、俄狄浦斯的放逐之悲,奥德塞的漂流之苦……当有一天,悲剧从视野中淡出,我们的泪腺还能分泌出清澈的液体吗?感受悲剧,理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悲剧能凸显人类生存的困境,张显生命的强力。西西弗斯被罚永无休止地推石上山,其悲剧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的苦难与生存困境。正如给太后唱戏的伶人所戴的纸枷锁,一层薄纸就将一个生命牢牢看锁,人生的渺小与无助,在悲剧中被揭露无遗。因此,哈姆莱特只能中剑身亡、刘兰芝也只能举身赴清池。然而,悲剧之真正价值在于明知毁灭而甘愿被毁,主人公也正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张扬与价值的彰显。西西弗斯的坚忍、哈姆莱特的追索、刘兰芳的执着,已成为经典的人文标本镶嵌在人类精神的长廊中。

  因此,感受悲剧,就能触摸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唤醒人的价值感。单就那些经典电影中的悲情片段就足以震撼人心:《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临刑前那浑厚的“Freedom”,《海上钢琴师》中1900与邮轮同毁瞬间的冲天浪花、《美丽人生》中圭多被毙前给儿子留下的大步向前的一幕……感受这些悲剧,眼睛会在泪水中日益清明,心灵会在疼痛中逐渐充实。

  然而,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总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悲剧改成艺术中的完美。于是,便有了焦刘合葬,坟上枝叶交错,鸳鸯双飞;于是,便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永不分离;于是,便有了杜丽娘的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终成眷属……喜剧的结局固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容易屏蔽现实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百般无奈。汤显祖的还魂童话,总抵不过欧•亨利含泪的微笑,令人心碎。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傅雷曾说:“没有悲痛的人生是轻佻的。”悲剧正是穿过肤浅的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只爱喜剧不爱悲剧,这个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哄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个民族喜爱悲剧,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会格外发达。在古希腊那两个世纪的悲剧时代中,哲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异常活跃。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近年来的震灾、矿殇一次次刺激着国人的情感,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惨剧而非悲剧上。惨剧之悲,悲于“听任自然”的无奈与无助;而悲剧之悲,悲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剧,心灵将更为坚韧。

  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

 

必修课

  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不觉堪困,但只求金榜题名,能平步青云,能闻达于诸侯。于是,他们成才的必修课便是“四书五经”的背诵。但亦有沆、瀣等人,沆瀣一气,崔沆仅凭姓氏之亲单取崔瀣入仕,这件事被人揭露之后,其丑闻也浮出水面,遭人诟病。然后,和考官拉关系扯迎亲似乎就成了众考生的新的必修课了。

  我在想,发展生存的必修课难道就是“走后门”、“潜规则”吗?

  前不久爆出的“北影门”,某女分不及第却依然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考官从她身上也“如愿以偿”了。显然,类似事例多不胜举。为做女主角,一念之差把自己卖给了导演;为爬上官职,两袖之间不藏清风却暗送礼金;为求好功名,三思之后仍毅然走后门拉关系……难道这就是人成功路上所做的必修课?不以真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却坦裎露体向潜规则投怀送抱,这些人宁可“另辟蹊径”、“投机取巧”,闯进了各种“门”中,并自己以为是通天大道。可笑就好比原来日常所需的米饭或面食是一个人吃饭的“必修课”,但此人为满足更挑剔的口腹之欲开始以零食果腹来权当午饭。长期如此,此人健康状态还能得到保证吗?显然,不能。显然,那些“门”徒亦不能成功。于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必修课不是“走后门”、“潜规则”。

  那么,我们人生在世所要深入游刃于肯綮的必修课到底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笔末微提,成竹在胸,笔落生花,白石老人以“不教一日闲过”总结了他人生中的必修课,孜孜不倦地观察绘画,才能在一扎方寸之间钩勒泼墨出旖旎风景。一位旁听生似乎奋笔疾书着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好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鲁迅以他铿锵笔调和戕伐热情概括了他的人生必修课小结,针砭之气,纸不能掩。过道上走过一位手捧竹简、低头沉吟的素衣书生,口中吐纳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这团皓白之气氤氲了文天祥一生的必修课……毋庸讳言,对于他们来说,虽孔方匮乏,容貌不济,但真正的必修课依然是他们每个人心中各自坚定的信仰理想,“合乎礼义”,“学不可以已”,“两全忠义”,“德才兼备”……

  人所要学的必修课,不是逞一时之快的旁门左道或投机主义,而是立足于社会的信仰理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