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巢的诗意

如题所述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出自:《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原文:

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赏析:

第一句“待到秋来九月八”,诗人不写“九月九”(重阳节)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写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希望革命风雨早日来临。

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在说“春桃秋菊”的自然交替规律,展现了菊花傲霜独自开的顽强生命力,另方面也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就等着灭亡吧。

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

“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无所不至。以此来形容革命军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军团。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尽”二字,写出菊花夺魁之时,金菊盛开整个长安的盛况。

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披甲胄,手擎长剑,带领革命军,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背后故事:

黄巢起义

874年,全国各地发生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唐王朝用兵不息,赋税又多,百姓流殍。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

875年六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数月之间,义军达到数万人。之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的攻打各个城市:河南禹县、汝州市、河南邓州市、陕县、陕西潼关、原阳。

河南鹤壁、河南唐河、湖北京山、湖北沔阳、湖北随县、河南信阳、河南潢川、湖北安陆、湖北黄冈等地,所过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路上几乎没有活人。人数也迅速发展到30万人。

不久,唐僖宗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欲放弃斗争,但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于是责骂王仙芝,义军也强烈反对,于是继续起义。

877年,王仙芝在攻打洪州时候,兵败被杀。黄巢被推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878年,黄巢巢攻打叶城、阳翟,欲进攻东都受阻。879年挺进岭南。

由于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880年攻占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九月攻占洛阳。十一月进攻长安,十二月,登基称帝,进入太清宫。

但黄巢观念狭隘,缺乏经济政策,靠破城后洗劫屠杀百姓获得经济来源,没有稳定的支撑,当重兵围攻长安之时,只好弃城而走,最后连连兵败。

884年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其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黄巢从子黄皓在进攻湖南时,也为当地土豪邓进思所伏杀。

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灭亡和潘镇割据局势,之后便迎来了五代十国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直译:
等到飒飒凉意的九秋来时,百花都萧杀枯萎殆尽,而我的花朵正肆意开放。馥郁的香气阵阵从长安城飘散出来,原来是满城金黄色的菊花花瓣盛开,犹如士兵的金甲在阳光下闪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12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都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满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第3个回答  2018-07-17
,麻辣串?说看距离了?旅途利润空间。
第4个回答  2014-08-27
谋反称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