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镇中的历史简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913年(民国二年),在苏溪创办了义乌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以蒋宅蒋大宗祠为校舍。
1916年(民国五年),由前店森屋人王栋改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为县立已种职业学校,简称“苏溪农校”,开设“农科”“商科”两个专业。至1918年,首届学生毕业,先后共毕业四届学生。
1924年(民国十三年),苏溪农校停办。重设义乌县第五区中心小学,有一至四年级复式班2个,五、六年级4个班,共10名教员,近300名学生。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改名为义乌县苏溪区中心小学校。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校舍蒋大宗祠遭日寇飞机轰炸,校舍成废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改名为义乌县苏溪区中心学校。至1951年,学校校长和教员均由何庆瑞委聘。
1952年下半年,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私办为公办,校长由县府文教科任命,吴子光为校长,何庆瑞任名誉校长,至1956年止。当时儿童增多,校舍紧缺,由何庆瑞捐献全部造房杉木,在学校南侧扩建楼房12间,增设教室3个,教师寝室6个,规模从原来的6个班扩到8个班,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18人。
1956年,由国家投资在操场北面造了教学楼一幢,4个教室,1个办公室。同时开办初中2个班,招生100人,至
1958年,大跃进,强调“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将本辅导区的三、四年级并入本校,成为住校生。不久,又恢复原状。由蒋伦土任校长,1959年下半年,由蒋烈兴接任。
1966年,“文革”开始,耕读班停办。下半年学校停课,部分教师外出串连,学校主要领导“靠边站”,学生学业荒废,教师深受其害。
1967年3月,学校复课。
1979年,改名为苏溪区中心学校,为全区教改示范学校和教研中心。9月,本校分成小学、初中二部。初中7个班,362名学生,移至蒋宅村下桥头新址。两部采取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方法。由蒋烈兴任教育支部书记,王荣文任校长。
1983年9月,县教育局在本校建立一个“农村中学实验中心”,设有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实验桌等,拥有理化生仪器,计价值1.5万余元。配有专职兼职实验教师,并负有新新、巧溪两所初中来校实验或送仪器实验的任务。
1985年6月,实行分级办学,由苏溪乡政府管理。11月,改苏溪区校为苏溪乡校。由乡政府协同各部门筹资12.5万元,在操场南边动工兴建一幢拥有12个教室三层的教学大楼。是年,招收初一新生5个班,共250人,教室不够,有两个班借用新院小学教室。至年底,全校有12个班级,学生有695人,教职工32人。
1987年,改名苏溪乡校为苏溪镇校。局党组任命徐才泳为苏溪乡教育支部书记。本校被县教育局评为1987年度教育通讯发行先进集体。团总支被团县委评为1987年度团工作先进集体。
1990年,由教育局、镇政府投资31.5万元建造二室一厅教工宿舍楼一幢,面积为1487平方米,于91年9月交付使用。本校被金华市教委、金华市教育工会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学校班子调整,胡启毕任教育支部书记,蔡寿森任校长进行了校园改造,折除了六个旧教室,封了横穿学校的机耕路,建了司令台,水泥篮球场,传达室,校门,围了围墙,优化了育人环境。
1999年下半年,由苏溪镇政府投资3000万元,市教委投资2000万元在苏溪车站西面,鹅毛山脚东面兴建新苏溪镇中,占地120亩,新建教育楼一幢,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学生宿舍,教工宿舍。
2000年9月学校由蒋宅桥头搬迁到新校址胡宅鹅毛山脚东面,苏溪车站西面。将原新新初中、巧溪初中全部并入新苏溪镇中,学校有班级30个,正式教职工100名,在校学生1497人,有住校生1356人。
2001年10月19—21日学校成功承办了义乌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一位教委领导评价这次运动会是“开创了义乌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先河。”
2001年11月27日学校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农村示范性初中”的评估,2001年12月8日《义乌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苏溪镇中一跃成为省级示范学校》为题作了报道。
2001年学校完成了水电工程,建造了篮球场、排球场及标准操场。校内主干道全部硬面化。投资十余万元安装了电视演播室、闭路电视、有线电视、电脑联网、电话程控,还增添了体育设施,教师办公设备,油印室印刷设备更新等等,总投入近千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