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话的形成及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崇阳话是数千年来由居住在崇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孕育而成的社会现象。
由于崇阳地处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崇阳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操崇阳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正因为如此,崇阳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东南部是楚国的边境,与东边的越国接壤。虽然处于楚国境内,但通行的却不是楚语(今湘语的前身)。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到了北宋时期,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
但由于靠近古楚语的发源地,同时与湘语区接壤,使得通城话有很多楚语的特色词汇。如“受周(受气)”(古楚语)、“堂客(妻子)”(湘语)、“伢(孩子)”(湘语)、“崽(儿子)”(湘语)、“娭毑(老妇人)”(湘语)·······
虽然赣语是南方汉语中互通性比较高的语言,但由于此地的特殊的语言交汇特点,本地语言的互通还是比较难的。以湖北东南境内的语言为例,除了官话化明显的蒲圻话(今赤壁)比较易懂外,其他语言基本不能互相交流。
由于崇阳的地理位置和古时人口迁移的影响,至今的崇阳话保留了部分古汉语的特色,比如“兄妹”崇阳话为“姊妹”,“姊妹”又为春秋战国时期既有的称呼,像这种例子不乏其数。崇阳话的部分古汉语特色,对于今日学习古代诗歌的帮助是很大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普通话“斜”与“家”是不押韵的,但是崇阳话中“斜”与“家”同韵母“a”。崇阳话保留了部分古汉语特色,追踪其缘由,更接近东周楚国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崇阳话由于现在使用人数少,其与附近其他地区语言特色不同,而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对于各地方言的研究,我相信崇阳话的神秘面纱也终有其掀开的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