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色印刷的基本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印刷的时候,先就一块版印上一种色;再把这张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另一种色,一张两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假如印刷的时候粗心大意,两块版不相吻合,或者刻版的时候两块版上的字位置算得不准确,那么,印成之后,两色的字就会参差不齐,无法阅读。如果要套多种颜色,都可以照这办法去做,不过套色越多,印刷起来越费事,所以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这样用各种颜色套印出来的书,如果印在洁白的纸上,真是鲜艳夺目,美不胜收!这种套印的方法,至迟在公元十四世纪的元代就已经发明了。元代的时候,中兴路(今湖北江陵)所刻《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但是到明代公元十六世纪末,这方法才得以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闵齐伋、闪昭明、凌汝享、凌蒙初、凌瀛初都是擅长这种印刷术的名家。在清代,这种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套色技术结合着版画技术,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代末年原版《十竹斋画谱》和《笺谱》就是很好的样本。一张版画呈现着各种颜色,浅深浓淡,阴阳向背,无不精细入微。有的古版画的确是艺术上的珍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