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江的航道船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皖南的重要水运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相传,早在春秋时(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开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溪,勾通太湖与水阳江的水路,史称“中江”。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时之中江,本不与太湖通,吴始通之。”《清一统志》也载:“中江水本自芜湖东,经高淳、溧水、至宜兴入海。”隋唐时,因水阳江“川泽沃衍、浙、粤、闽、赣商贾多从徽州、宣城入境,沿水阳江直流而下,北入中原,东下苏扬。据《宣城县志》载:唐大中三年(公元894年)宣城就有了漕运。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京刺史袭宣城,以舟师逆,宣城遂破。明初,水阳江上备城池,设驿站,配站船四艘,水夫200人,后漕船扩至四十五艘。宣城马山埠、渔潭设有河泊所,专管水运、鱼业。清同治八年(公元1857年)练水师,建水师提督于当涂,内河沿水阳江而上扼宣城。抗战期间,我抗日将士在水阳江畔的新河庄附近曾给敌以重创。
宁国境内
东津、中津、西津三溪汇于水阳江,连通长江。60年代以前,境内有航道128公里,是县内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70年代后期,由于河床淤积,各河道逐渐停航。
水阳江,源于县东南天目山北麓,由杭水(东津河)与徽水(西津河)汇于河沥溪,向北流经汪溪、长潭、港口至丁村出县境,再经孙家埠、宣城,过芜湖出当涂注入长江。境内长21公里,最大河面宽112米,洪水期水深11.3米,枯水期2.2米,为五级河道。每年船舶可正常通航8个月,能行驶10吨左右木帆船。河沥溪上可到胡乐、东岸、宁墩、石口等地,下可达孙家埠、宣城、芜湖,是宁国市物资水运的主要渠道。
东津河,流经云梯、仙霞、三元、狮桥、中溪、石口、梅林、沙埠、平兴至河沥溪,共44公里,洪水期可通行竹筏,其中石口镇亚溪口至河沥溪27公里,为三级河道,可通行5吨以下船只。其支流宁墩河有21公里可通行竹筏。
西津河,流经胡乐、甲路、东岸、济川、青龙至西津与东津河汇合往北注入水阳江。产坑至高家场70公里,可通行竹筏,其中胡乐至王家场60公里,为六级河道,可通行5吨以下船只,其支流金溪河、永村河有30公里,可通行竹筏。
中津河,自庄村乡吴村塔至中河口长35公里,可通行竹筏。竹峰至中河口15公里,为六级河道,可通5吨以下木船。其支流有5公里可通行竹筏。
东津河有五河渡、滨口渡、平兴渡、女儿山渡(旧称谷树山渡),沙埠渡、梅林渡、汪村渡、对山渡、彭家湾渡9处。
西津河有半山渡(旧称长生渡)、刘村坝渡(旧称悠然渡)、大村渡、许村渡(旧称中塔渡)、锦林渡(旧称坑口渡)、黄元村渡、阳光渡7处。
水阳江有罗田渡、西村渡(旧称西渌渡)、众村渡(旧称众浔渡)、港口渡4处。
宣城境内
水阳江航道,水阳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系长江一条支流,全长217公里,由南而北流经境内90公里,素为本县主要水运干线。县城以南航道71公里,由句溪逆流而上,至宁国河沥溪镇,水位不稳定,每年六、七月份可通航10至15吨木帆船。1971年安徽省交通厅投资26万元,在水东包村滩建造一座20吨级船闸—佟公坝船闸,闸长25米,闸室宽7.2米,闸口门宽5.2米,闸槛水深1米。由于佟公坝为低坝溢流引水灌溉工程,水量调蓄能力甚微,其水源丰枯变化,受上游流域天然降水制约,坝闸截流开渠引水灌溉后,上游水被引入灌区,坝下无水源,河床又逐年增高,枯水季节即断航。
县城北门三岔河至芜湖县清水河,航道82公里,解放以前,因长期受山洪下泄,江潮顶托,河床逐年增高,加之长期失修失养,浅滩增高并伸长,航道技术状况逐年下降,通航里程缩短31%,通航期减少3至5个月,通航吨位减载40%。解放以后,水阳江航道多次测量和疏浚,洪水期河面宽60米,深5米,可停泊80—10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港区内水深可保持1米左右。宣城至清水河82公里航道,旺水期,河宽100—250米,水深4—10米,可通航200吨级驳船;正常水期,河宽80—180米,水深3—7米,可通航100—200吨级驳船;枯水期,河宽15—50米,水深0.2米—1.0米,可通航3—20吨级船舶。
南漪湖航道,南漪湖位于宣城东北、郎溪县之南,地跨宣城、郎溪两县,周围有7道河流汇入于湖,属水阳江流域水系。每年5月至10月,东湖口水深2.2米,湖心水深4—5米;西湖口水深1.8米。11月至次年4月份,湖水较浅。为境内季节性航道,通航里程33公里。主要航线为西湖口马山埠通往水阳江。旺水季节可通航100吨级船舶,正常水位可通航5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只可通航5吨左右小船。1984年航道疏竣后,每年5—10月,日进出南漪湖的船舶多达300多艘。
宣城中心港,宣城港为天然港,是水阳江主要港口,港区位于城北三岔河(宛溪河与水阳江汇流处)至东门济川桥止,全长3.6公里。解放前,为本县物资流通进出口的主要港口,客货运轮船均可进入港区。1949年,港口年货运吞吐量为7.6万余吨,年客运量约2万人次。港区疏浚后,在中水期,河面宽50米,水深3—4米,旺水期水深可达4—5米,枯水期水深1米左右。
油榨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14公里(水面距离,下同),水阳江东岸,地名油榨沟,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设为基层港务站(1980年改为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由芜湖地区航运管理处和芜湖港埠公司投资1.85万元,建造站房、候船室、石阶码头,建筑面积245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200米,常年水深5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级船舶。
仁村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19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仁村湾,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5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9800元,建造石阶码头和候船室,建筑面积为135平方米。1984年—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新河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24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新河庄,扼南漪湖出水阳江口的天然港口,地势险要,历为军事要津,明朝曾设“新庄”关和驻兵守卫。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7年12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2万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235平方米。1981年12月,宣城地区航运管理处投资8500元,建造8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水流平稳,有2处石阶码头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水阳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40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水阳镇,为天然港口。东岸古为龙兴镇今为卫东乡政府所在地,与江苏接壤。水阳港(镇)历为重镇及军事要津,清朝曾设有巡检司巡哨江面。水阳港紧依金宝圩,为金宝圩内的“三乡一镇”(裘公乡、杨泗乡、雁翅乡、水阳镇)工农产品、生活物资等水上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亦是宣城中心港下属的最大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站。同年,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2.2万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265平方米。1984年11月,宣城地区航运管理处投资2万元,新建8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楼)。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米,常年水深8米。水流平稳,有3处石阶码头可停靠小轮及50吨重载船只。港口人口密居,经济较繁荣。东西两岸有3处渡运,日均人流量约3000人次。
雁翅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49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雁翅,为天然港口。东岸与江苏接壤,扼水阳江通往江苏的河流出口处,为水阳江流经本县出口的最后港口。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代办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5年5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1.25万元,建造候船室、石阶码头。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20米,常年水深6米,可停靠小轮及50吨重载船只。两岸渡运较忙,日均人流量达600人次。
黄家墩港,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32公里,即汪联河北岸的南鱼乡政府所在地,靠近南漪湖出水阳江的汪联河天然港口马山埠(港)。1974年曾在南漪湖出水阳江的西湖口大金山设港口。1985年12月,于黄家墩设航监站,由宣城地区航管处投资3.25万元,建造12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楼),同时撤去大金山监港。1984—1985年汪联河疏浚后,马山埠港口水面宽120米,常年水深2米,有石阶码头2处,正常水期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水东、孙埠、双桥、西河、湾沚港,水东、孙埠、双桥3港为水阳江港口,1958年水阳江佟公坝截流开渠引水灌溉后,坝下无水,1959年8月3处航运管理站撤销,港口随之废弃。西河,湾沚2港为青弋江港口,中水期通航3—200吨级驳船,1971年随县域变更,2港分别划归南陵县、芜湖县管辖。
当涂境内
姑溪河、青山河、水阳江及运粮河等。姑溪河东起小花津承运粮河、石臼湖之水,向西流经白纻山、当涂城关至金柱关入江,全长26公里。河宽60~350米,平均水深2.8~6米。盛水期可通航200~500吨级轮驳船,30吨级以下船舶常年通航。青山河南自黄池三里埂与水阳江相连,北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与姑溪河汇流,全长35公里。河宽70~300米,航道水深均在3.5米左右,盛水期可通航300~400吨级轮驳船。水阳江发源于宁国市南,流经宣城、当涂、芜湖3县,至芜湖县清水镇汇入青弋江。水阳江在当涂境内又称黄池河。东起运粮河,西至黄池三里埂,长18公里,河宽60~250米,可季节性通航。运粮河上连水阳江、石臼湖,下至小花津汇入姑溪河,10吨级以下船舶可常年通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