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的人怎么过中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40年代生人:每人只分一小块月饼

“我们那个年代,日子不富裕,八月十五虽然也有月饼吃,但仅有那么几个。”家住集宁区安泰小区的马奶奶讲述着她记忆中儿时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就盼着母亲给分月饼。我们兄弟姊妹7人,每人只分一小块,都还舍不得吃。每次用牙尖咬那么一点点,品味好久也舍不得咽,感觉香得不得了。”

马奶奶回了回神接着说:“大概就是因为那时候吃不上,现在落下个爱吃月饼的习惯,隔三差五就买几个回来当早点。”

60年代生人:自家盘锅灶打月饼

说起记忆中的中秋节,家住集宁区佳美花园的李先生表现得很兴奋,“我们小时候过中秋可红火了,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自家盘锅灶,自己打月饼,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李先生津津乐道地说着,“下面盘个大土灶,上面放个大平底锅,锅盖是一块大铁片子,上面再垒个泥穴子,用铁丝把这‘锅盖’固定在一个又粗又长的杆子上,杆子另一端一压一挪,‘锅盖’就这么来回揭盖,土灶和泥穴子里一起生火,用上下火将月饼烤熟。”

“全家动员打月饼,一打就是一天,一直打到半夜,很累,但是大家很开心。”回忆起这些,李先生的脸上挂满了怀念,“月饼出锅大家都吃稀罕,那天的月饼管饱吃。我记得自己最多一口气吃过7个现出锅的月饼,第二天就难受得起不了炕了。”

据李先生回忆,那时,家里把打好的月饼存放在凉处的瓮里,一个冬天都不会坏,一直可以吃到过年。

80年代生人:带着“材料”上街打月饼

“中秋节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打月饼。每年离八月十五还有半个多月,家里就开始准备打月饼了。”家住集宁区瑞丰悦园的郝萍回忆道,“每年打月饼时都是在我大姨家度过的。打月饼前,我妈姐妹仨总会讨论一下要做几油几糖的,我妈觉得油和糖放多会腻,而我大姨觉得多放才是硬道理,我二姨不作主张,最后只好决定两油两糖、三油三糖的各打一些。”郝萍开心地回忆着。

“我们几个小孩子负责跑腿,提着面、油、糖去打月饼的地方排队。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打月饼的土灶特别长。每年排队打月饼的人都很多,队伍很长。我们每次都是中午早早吃饭,吃过饭就去排队,排到下午能排上还算好的,等打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上了。”

“现出炉的月饼最好吃了,外边酥脆,里面松软,想想都很有食欲。”讲到这儿,郝萍眼睛里似乎都冒光了,“只是现在都吃不到这样土灶打的月饼了,很怀念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