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心住一处还是心无所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2

住一处的,是第六识妄心意识觉知心;无所住的,是第八识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应该怎样?将第六识在日常生活中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地住一处(真正的定力 - 动中定,也就是看话头乃至参话头。不是一念不生),直到找到无所住的如来藏。若心不住于一处,那么哪一个无所住而发?这就好像铁骑一万直冲敌阵。一万个人只有聚一起,才能想东就东,想西就西。如果一万人各跑各的,看似自由自在,却是冲不进敌阵的。先心住一处练习会觉观,熟练了,见了缘起,证了圣果,等您没贪嗔痴时,也就是都不执于五蕴之后,您就心无所住。

第2个回答  2018-01-02

且不说其它,制心一处倒还做得到,虽然短暂。而心无所住,你如何做到?它可不是心不在焉。“制心一处”和“心无所住”看起来挺矛盾,理起来其实是顺的。制心一处的“一”,并不是死的某一点,它是活的。你在干什么,什么就是“一”。所以吃饭就吃饭,走路就走路,做事就做事,心无旁贷。这种状态也就是无所住。反过来,如果有件事吃饭睡觉都想着它,吃不下也睡不着,因它难过悲伤喜悦兴奋,这就有所住了。二者联系起来,只有心无所住,才能时时刻刻都做到制心一处。

第3个回答  2018-01-02

两个住的解释及用处都不同。心住一处,是用在练习禅修时,念住所缘,以所缘物为所缘的念住,也可说将注意力放在一处,所以,可能达到禅境,而能开始练习觉观。应无所住的住,用在任何时侯,也就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任何一个当下,所以也包含禅修时,但此住作"缠,执,或沾黏"解,也就是,任何状况,都不会不自在,或受束缚。能心无所住,任何时候,是中道的,而不是偏执的,不落入二,不落入相对。两者的相关性,如回答的第一句所说,练习禅修,念住所缘,久了,熟练觉观,就可能心一境性,而达到禅的状态。再练习更熟练了,就可能因觉观苦集灭道,而亲身体验体会灭苦之道,自己就越来越能觉观较细微的十二因缘,住相就是在无明中,自己觉观到自己的住相,就可开始练习应无所住。生心时亦同,若是有所住而生心,自己也渐能觉察,只要能觉察到的,自己就知道副作用,自然的,渐不会住相而生心。所以,初期经由念住所缘的住,练习到最后有自在的能力,而不住相生心,或不执于任何事物生心,只是平常心的处理事情,在日常生活任何时侯都自在。这过程很慢,但都可亲身体验体会,这就是正法的特性:现见,灭炽然,不待时,即此见,正向,缘自觉。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果位上的事情。制心一处勤修戒定慧是因地上的事情。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