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餐饮行业,学什么比较吃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6

创业之初的股权比例分配问题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那些成功的企业在最初创业时是如何分配股权的?不妨来看看餐饮界的明星——海底捞是如何做到的。

合伙案例:海底捞如何一步步调整股权结构

1994年,在四川简阳,四个年轻人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这就是海底捞的第一家店。现在的海底捞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勇当时没有出钱,其他三人共凑了8000元钱,四个人分别占25%的股份。后来,这四个人结成了两对夫妻,两家人各占50%股份。

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勇认为另外三个股东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于是毫不留情地先后让他们离开了海底捞,只保留股东的身份。张勇最先让自己的太太离开,2004年又让施永宏的太太也离开。

2007年,在海底捞成立13年之后,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张勇决定让无论从股权投入还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都与他不相上下的老朋友施永宏也离开海底捞。

在让施永宏离开的同时,张勇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手中买回了18%的股权,张勇成了海底捞的绝对控投股东。

当施永宏被问及此事时,他却如此回答:“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张勇)说了算……后来我想通了,股份虽然少了,赚钱却多了,同时也清闲了。还有他是大股东,对公司就会更操心,公司会发展得更好。”

海底捞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解决了股权结构不理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是因为海底捞从一开始在经营上就是张勇为主、施永宏为辅,另一方面施永宏的宽宏、大度同样功不可没,否则,少了他的配合,事情同样没办法完美解决。

在股权比例均等的情况下,要保证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习海底捞,学习张勇。根据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随时调整股权架构。协商或者内部回购的方式,都可以考虑。

那么企业在划分股权结构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基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股权结构不宜平均化

股权结构平均化,是许多初创型企业比较普遍的问题。几个好兄弟一起创业,那么股权比例就平均化吧。短期内还好,一旦企业开始盈利,每个人的贡献不一样,此时,股权结构平均化就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样的股权结构在中国特别常见,一开始大家想得很好,但最后大多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虽然在国外,一些股权平均的合伙创业者也能够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在中国更多的还是一股独大。因为当一个企业有了大股东,也就意味着它有了决策中心,剩余的小股东,又不缺话语权。基于这样的模式,既能够保持不同意见,又有人能够拍板。

2.利益结构合理化

合伙初创型公司多数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呈现,出资形式并非仅限于现金。除了现金之外,还可以是实物、是技术、是知识产权等。因此,现金以外的出资形式,需要经过合伙人的协商,按价值设定股权比例。

这也就意味着,股权比例包括了现金、工作能力、原来的背景和将付出的贡献三个部分。初创型企业股权比例的划分可参照这三个方面。

利益结构合理化,是股权分配的最基本原则。根据贡献划分股份,该拿大股的理应得到最大股份,未做出贡献的就不能拿股份。比如销售型公司,股份较多的是那些负责销售的创始人。同样,在产品型公司内,负责产品研发的创始人往往是最大股东。基本的原则就是,股权只发给不可被替代的人,可被替代的人一般不需要股权。

当然,不排除某些公司在上市之前,为了鼓励员工,采取股权激励措施,从而影响创始人的股权有所增加或减少。不过,为了方便起见,初创型公司在进行股权分配时可不予考虑这些因素,而是对创始人的股权比例进行一个大致的盘点。即便略有偏差,但在大致方向上能够保持一致即可。

股权是一个创业团队的重中之重,所以想要创业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朋友,一定要慎重地对待股权分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来必然后患无穷。

本文摘自《不懂合伙,必定散伙》,为您解读创业者必懂的合伙实战策略。懂合伙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核心,懂合伙是合伙人的基本素质。资深企业观察家武帅,通过对大量创业公司的研究分析,精心解剖当下最典型的合伙创业案例,带你直击合伙创业中的生死法则,规避合伙风险,收获合伙果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