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zhidao,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释为贵州专没有驴子,有个多事的人就用船装载了驴子运到了贵州。出自《黔之驴》 4.表示“以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属而日中时远}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出自《两小儿辩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今以实校之}解释为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验证它。

2. “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释

基本释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甲骨文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篆体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3. 古文中“以”字有哪些解释“以”在古文中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4、副词: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望采纳。

4. “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释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zhī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zhī

<;助>

的 [of]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5.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5、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6、〈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7、〈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8、【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 ***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9、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

10、〈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公(袁可立)至,即尽收讼牒委各邑理之,以杀其势。——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11、〈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2、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

13、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14、通“ 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15、通“ 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

16、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

17、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8、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6.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张衡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