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马库乡的基本民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苗语口音操东部苗语西部方言吉首音。
花垣苗语口音参考
1.花垣音(又称吉卫音,花垣大部分乡镇使用)
2.保靖音(长乐乡使用)
3.凤凰音(雅酉镇使用)
4.吉首音(董马库乡、排碧乡、排料乡使用) 董马库乡属苗族聚集乡,风俗禁忌同县内其他苗族地区大致相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忌踩三脚架 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忌吹口哨 苗族风俗认为吹口哨是招鬼。
忌带未满月婴儿去别人家, 乘坐他人车辆。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尤其以赶秋节最为隆重。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是湘西花垣、凤凰、吉首及贵州松桃地区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之日举行。董马库乡一直是花垣县苗族传统节日传统举办地。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公”和“秋婆”,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立秋日那天,当地群众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结伴成群,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来到赶秋的集上,欢聚在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流,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
传统节日主要节目有锥牛、秋千、刀梯、苗鼓、舞狮、武术、杂技、演戏、散棋、扑克、篮球等等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苗语称“弄涅”。由苗老司主持, 四个手执梭镖枪的枪手在他的指挥下将圈在将军柱上的神牛锥杀,再由他做法送魂升天。该活动主要流行于湖南花垣、凤凰、湖北恩施、贵州雷山等地, 是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在人类学范畴中属于 “年度仪式”的一种,但又同时具备一定的“生命危机仪式”性质,是一个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复杂仪式体系,它以祈求平安与祭祀先祖为目的,在长时段的发展中吸收了各种的文化因素与“神话素”最终形成这样一 个具备巫师、行动与表象成份的完整集体现象——巫术。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苗语称“求侗”。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都有勇士表演。相传民族英雄吴八月打响反清第一炮就是利用“刀梯会”聚集苗民起义的。上刀梯时,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双脚睬在刀刃上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领头人在刀梯顶上吹响海螺,下面勇士接踵而上,一个个神态自然,如走平梯。刀梯器材,立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眼安插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O点五到一厘米,刀刃锋锐。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共三十六梯。桩杆四周拉线固紧,即可攀登。关于上刀梯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苗山出现了一个兴风作浪的妖怪。一位叫石巴贵的青年,自告奋勇为民除害。百姓们有的提公鸡,有的扛供桌,簇拥着身带三十六把钢刀的巴贵来到一座山上。巴贵将钢刀全钉在一株古树上,一步一步攀上树顶,站在树尖舞动手中降妖鞭,吹响大海螺。与此同时,树下百姓点燃鞭炮和铁铳,敲起响具,终于把妖怪吓跑了。为纪念石巴贵为民除害,上刀梯活动世代流传下来。解放后,上刀梯经过改革,弃其封建迷信糟粕,保留了精华之处。那些有深厚武功基础的苗族小伙子每逢热闹场面都要参加表演。上刀梯之前必须运足气力,气贯涌泉和劳宫,节节向上攀登。
八人秋即八人秋千,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 1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传说,以前有个苦孩子叫“苦人”,从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猎时,看见天上飞着一只叼着绣花鞋的岩鹰,苦八岖把岩鹰射了下来。他想,做绣花准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着水车的样子做了一个八人秋,送给了调秋会,好在调秋会上找绣花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做绣花准的花妹,苦八岖 向花妹讲了射绣花鞋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花妹的爱慕,他俩结成了 终身伴侣。从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赶秋节上不可缺少的活动。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模仿动物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根据其表演人数不同,可分为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女子单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边,同时起舞。凤凰县就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进门之前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拟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属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摹拟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巧 ,舞姿非常轻盈敏捷,情绪激昂。此舞既可化妆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拟猴儿状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胜。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妇女两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进行伴奏,或敲包包锣与大锣进行伴奏。舞蹈者根据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等等。男子单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边伴奏,另一人击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紧奏鲜明。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这种鼓舞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苗族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在湘西花垣地区尤为流行,2006年花垣县已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苗族武术 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武术主要项目有拳术、气功、耍棍、甩连枷、扔流行陀等。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带伤逃走了,雄狮救下了苗家猎人,不送了张狮皮,嘱今后遇到猛虎和妖魔,披着狮皮,学着他们腾跳、怒吼,自会消灾免难。从此苗家人视狮子为神物。平时逢喜庆节日,那些体强力壮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狮子皮,学着狮子的翻腾跳跃,嘶鸣怒吼,串乡走寨,表示驱妖除怪,祝贺节日幸福,苗家安乐。现在舞的狮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狮子头用石灰纸浆压模,并用彩笔画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动,狮身的皮毛,则是用苗家自织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苎麻编织而成。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 “宝”,还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对、八对甚至二、三十对的苗族短打“武装”。他们手持棍、刀、棒、枪等各种器械,在前头开路,边走边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种招势,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武庄严。跟着的就是耍“宝”武士,他们舒展优美的动作举“宝”引狮出山。跟着狮子后面的是戴着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罗汉”,不时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最后是锣、鼓、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响乐,绕山转水可传数里。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听到熟悉的乐曲,便知道:“狮子来了。”这是和汉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龙,苗族人称为“舞融”。相传苗族始祖“普戒”是龙人,故苗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现今花垣苗族崇龙、敬龙仍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观念,所以视龙为吉祥、富贵的神物。每逢喜庆,往往选择龙日龙时,修房建墓必须选龙脉龙地,屋梁桥柱,无不雕龙画凤。舞龙也是花垣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舞龙”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时大的节庆也举行“舞龙”活动。龙头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纸,画好龙眼,做好龙须。龙身是细蔑扎在的圆筒形,再用苗家的机织连成长长的龙身,在布上画上龙鳞。苗家的龙分黄、白、花三色,以三三九节起底,三九二十七节为最长。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对彩灯开路,继而是扎制的鱼虾、蚌、蝴等,象征着巨龙出宫,鱼类相伴,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在锣鼓号角声中,巨龙摇头摆尾,穿山过林,走乡串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舞龙”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体力较弱的人还真难以担负起舞龙的重任。龙头一摆动,龙身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要按照“龙出洞”、“龙观景”、“龙转身”、“龙抱柱”、“龙抢宝”、“龙戏水”、“龙归海”等套路,变换队形,你追我赶,时而仰身侧翻,时而旋转起跳。舞完一场龙,苗家后生们往往一个个都大汗淋漓。“舞龙”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烧龙”。这一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事先准备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药,将火药放进三四尺长的竹筒里,待龙绕场起舞时,就开始点燃引线,火药花和鞭炮花直对龙身喷去。而“要龙”的勇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体魄、技艺和勇敢精神,有的脱下外衣,光着膀子,面对燃烧着的花炮和火药,随着龙头摆动按照套足翻腾跳跃,来往穿插。这时,“耍龙”人也要点燃预先备好放在龙头、龙尾的火炮筒,龙在翻舞中喷出朵朵烟花,时上时下,时弯时卷,整个场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龙”的青年门,随着龙身的滚动,发出阵阵的吆喝声,此起彼应。在场内场外一片欢笑声中,苗家热热闹闹地“送龙归海”,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龙”活动。
篮球,为外来体育运动,篮球运动约上个世纪50年代传入后,很快受到苗区很多年轻人热爱并追捧,成为苗区最热门的一项体育运动。董马库每逢苗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比赛,届时吸引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上百支球队赶来参加比赛,三个球场同时比赛,往往要赛至3-5日后才能决出冠军,球场上拼搏厮杀十分激烈。
山棋,下山棋,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苗寨,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会下山棋,成为他们歇脚休息的最好娱乐。赶场天在路边、在溪旁、在山坳歇担时,苗族人们喜欢随手拾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一“”形,两人蹲下来就可拉开战幕。对弈时,你放一草,我下一石;我隔断你的子,你拆除我的“锤”。
2013年2月17日,董马库乡卧大召村举办了中国首届“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巴代文化学会组织了128人的苗师(巴代雄)队伍和189人的客师(巴代杂)队伍参加了此次祭祀仪式活动,来自花垣、吉首、保靖、古丈、凤凰、泸溪等县市50多个苗寨约4万苗族同胞齐聚欢度艺术节。节庆节目分表演类和比赛类共36项,分为文艺表演、舞龙舞狮、苗鼓舞、上刀梯、椎牛、苗歌6个赛区进行;其中椎牛仪式从13日开始到17日共进行24场,每天的法事各不相同;800名苗族青年男女参加了古老的跳鼓舞。这是花垣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艺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