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乐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4-25
吹奏乐器 唢呐,流行于西藏藏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羌笛,流行于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管身竹质或骨质,竖吹、单簧双管。记得王之涣《凉州词》中就提到过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口弦(中),流行于内蒙古达斡尔族。口弦,流行于四川彝族。 口弦,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地区。鹰笛,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地区,传统鹰笛成双成对、音调和谐一致。巴乌,流行于云南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地区。 口弦,流行于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中,其音量虽小,但音色优美。 鹿笛,又称鹿哨、呼鹿,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民族地区。 葫芦笙,因笙斗用葫芦制作而得名,广泛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德昂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 木制号,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十八杆芦笙,流行于贵州羌族地区。 芦笙,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以及四川的苗、侗、瑶、壮、水、彝、仫佬族等民族地区,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常用于舞蹈伴奏和器乐合奏。 铜号,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 黑漆木芦笙管,流行于四川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芦笙,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 寺庙铜号,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银制法号,流行于西藏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牛角号,流行于贵州彝族地区。 唢呐,流行于四川民族地区。 勒绒,又名松堪勒绒,流行于云南景颇族地区。 拉弦乐器 葫芦琴,因琴筒以葫芦制成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艾捷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地区,在多兰艾捷克基础上改制而成。 克亚克,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哈密艾捷克,流行于新疆哈密、吐鲁番等维吾尔族地区,形制似中胡,但在两根主奏弦外另张四至八根共鸣弦,琴筒有铁制和木制之分。 马头琴,流行于蒙古族地区。 呼西塔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多用于伴奏或合奏。 牛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牛骨胡(右)。 二弦果哈,又称古瓢琴、口水琴,流行于广西融水苗族、贵州三都水族等地区。 琤尼,亦称“七弦琴”、“瓦琴”,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土胡,因当地自制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奚琴,流行于吉林朝鲜族地区。 弹拨乐器 天琴,流行于广西防城等壮族地区; 三弦,流行于云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伴奏。 四弦琴,流行于云南傈僳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月琴,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畲族、哈尼族、布依族地区。 独弦琴,流行于广西防城京族地区。 三弦琴,流行于云南元江傣族地区,常用于独奏。 牛腿琴,流行于云南墨江哈尼族地区。 非腾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地区,由弹拨乐器冬不尔改良而成; 热瓦甫,流行于新疆维吾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 独塔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地区,民间有“维吾尔族乐器之母”的誉称。 马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三弦琴,流行于甘肃东乡族地区。 弹布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悠扬,富有表现力。 库姆兹,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冬不拉,流行于新疆伊犁、甘肃阿克塞等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著名的歌唱与说唱相结合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弦琴,流行于新疆俄罗斯族地区。 巴朗孜阔木,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地区。旧时多用于宗教活动,后用于歌舞伴奏。 库姆兹,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曼陀林,流行于新疆塔塔尔族地区,用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苏古笃,又称色古笃、胡拨,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 四弦琵琶,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侗族地区。 四弦布朗琴,流行于云南布朗族地区,常用于伴奏。 扎木年,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多用于伴奏和合奏。 龙头三弦,因琴头雕有龙头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白族地区。 三弦,流行于四川、广西等苗族地区。 火不思,流行于内蒙古、甘肃、云南的蒙古族、纳西族地区。 琵琶,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大三弦,流行于云南石林、弥勒、泸西等彝族地区。 打击乐器 大木鼓,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羊皮手鼓,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 扁木鼓,流行于云南瑶族地区。 羊皮手鼓,流行于四川彝族地区。 竹琴(公琴),流行于云南佤族地区。竹琴,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的打击弦鸣乐器。傣语称玎麦波,“玎”为琴,“麦波”为龙竹,意为竹琴。克木语称布领,控格语称泡玎,均为竹琴之意。又因其发音“叮当”作响,西双版纳一带又称其为叮当。 竹琴,流行于云南佤族地区。 小象脚鼓,流行于云南傣族、彝族、德昂族、拉祜族等民族地区。 太平鼓,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满族、蒙古族地区。 霸王鞭,流行于云南白族地区的歌舞节奏打击乐器,既是舞具,又是伴奏乐器。 钢钟,又称钢片琴,流行于云南傣族地区。 小长鼓,流行于广东连山瑶族地区,起源于对民族图腾的崇拜,祖先信仰。小长鼓舞一方面反映祭盘王,一方面体现庆丰收。过山瑶迁徙频繁,建好栖身的屋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长鼓舞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小长鼓舞的表演多为两人,四人对舞,亦有集体舞或独舞。 长鼓,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长鼓,流行于吉林朝鲜族地区,既是伴奏乐器,又为舞蹈道具。 黄泥鼓,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流传于广西金秀和广东连南的瑶族地区。 蛙锣,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按照黎族习惯,作为贵重物品,一般秘不示人。 长柄皮鼓,流行于四川藏族地区。 铜钹,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高边铜锣,流行于广西壮族、侗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地区,多用于民间舞蹈伴奏。 排铓,流行于云南傣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地区,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 我国的少数民族最早多生活在边远的崇山峻岭、大漠草原里,青山绿水,美丽的草原,无边的旷野,最能抒发他们心中的豪情,激起音乐及舞蹈的灵感,所以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能歌善舞的,于是各种民族乐器应运而生,每一件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北方的民族乐器以弦乐器为主,而南方则多使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交娱乐、婚丧嫁娶、节庆聚会、宗教祭祀活动中,民族乐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之四----少数民族乐器 http://www.yododo.com/area/blog/012AA14A08F9063AFF8080812AA08D25#ixzz1Yx6nbT1J

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