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那些育儿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有时候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通常都是她在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定需要没有被满足。

      宝妈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爱把东西往嘴里放,爱啃手,就得无时无刻的盯着孩子,怕孩子吞下一些异物;为了方便去给孩子把尿;男孩子依赖母亲儿排斥父亲,女孩子依赖父亲却排斥母亲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家长们要正确对待。如果在孩子正常的发展阶段给予了错误的干预,孩子就有可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口腔、肛门、生殖器等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家长都是把东西和手从宝宝嘴里拿出来。这样以来,宝宝在口腔期需求没有被满足,长大以后就爱啃手,包括现在有很多成年人也爱啃手。

这个问题在呢么解决呢,保持宝宝周围没有易窒息的物品,保证宝宝放在嘴里的物品和手指是清洁的就好了,让宝宝尽情去啃把。只要之歌时期被满足,宝宝以后就不会爱啃东西了。

2、肛门期(18个月—3岁)

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这个时期是训练幼儿的排泄阶段,弗提醒父母不要训练过早和过严。尤其是把屎把尿的行为要禁止。中国的传统育儿经验是孩子要经常把尿,不然会养成孩子躺着尿床的行为。但是太早把尿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都很大。把尿容易导致婴儿脱肛,肛裂尿频,1岁前把尿后可能会导致宝宝不能自主排尿,而且还会导致成年痔疮。

1岁半后适合进行排尿训练,前提是:

* 能感受到排泄物到身上不舒服

* 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练习

* 孩子已经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如果肛门期没有被满足,孩子以后就会有可能出现肛门型人格。

肛门型人格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二是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小节,固执和吝啬。

3、性器期(3—6岁)

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出现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男孩对母亲较亲近,女孩跟父亲亲密,企图排斥母亲。处于无意识状态。

而不必太担心, 因为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这种情结的健康解决办法取决于儿童对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

4、潜伏期(6—12岁)

潜伏期又称“同性期”,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直到青春期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自居作用。男孩向父亲学习行为方式和角色意识,女孩向母亲学习行为方式和兴趣点。

此阶段如果没有同性别的父母可以模仿或者亲子关系不好,可能影响到性别上的心理认同与成熟。“性别角色混乱或倒置”通俗成为“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

5、生殖期(12岁-17、18岁)又称“异性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关注自身形象,注重外貌、服饰、表现等。

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

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并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智力活动上,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的目的。父母们也要掌握好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