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1. 关于古琴台的诗句
关于古琴台的诗句 1.关于古琴台的词句段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r\n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r\n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r\n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r\n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r\n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r\n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r\n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r\n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r\n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r\n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r\n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古琴台的历史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东接龟山,北临月湖,与黄鹤楼等同处武汉旅游的黄金内环线上。史料显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在两千年前的《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里就有记载。而据《皇宗书录》记载,古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相传在二千年前春秋时代,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琴遇知音”,结为挚友。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其墓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然后摔碎琴身,终生不复抚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至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1953年,武汉市总工会以古琴台景点为址,兴建了琴台工人文化宫。1957年拨款对伯牙台进行了全面修葺,增设了许多景点,在当时是武汉的三大名胜之一。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景色秀丽,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弘扬这种传统和美德的形式最有力的体现在汉阳古琴台。
3.古琴台游记
古琴台游记

第一次到武汉时,就在行进的公交车上看到过古琴台,想到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隔车窗看见古色古香的建筑,心里痒痒的,当时恨不得飞下车去一览琴台胜景,但因为有好多事要办,虽然近在咫尺,最终还是没有抽出时间去转转,这次游古琴台也纯属偶然,因为国庆长假一家三口要到武汉聚集,然后去三峡旅游,而到武汉后恰恰旅行社指定的集合地点就在古琴台公园门口。我与古琴台就像人与人的缘分,虽擦肩而过,刻意去求时不易得来,不经意间却又走到了一起。到武汉的第一个晚上我和夫人住在女儿学校附近的宾馆,因为早就有游古琴台的夙愿,所以,第二天我督促着夫人和女儿早早起床就出发了。很庆幸,因为出发早的缘故,那天早晨交通很顺畅,八点钟左右就已到公园门口了。游人不多,公园门口的小广场很干净,也很安静。我曾到黄鹤楼上观过景,知道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与龟山在武汉长江一桥的两岸对峙而立,因为下车后从龟山脚下走过,所以我根据在黄河楼上观察的方位判断,古琴台所处的地点其实就在黄鹤楼对岸长江大桥的桥头附近。

关于古琴台传说,我想应该是人人皆知的佳话。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抚琴。一次伯牙受楚王派遣公干,乘船沿长江而下,中秋时节途经汉阳,突遇风雨,便停舟龟山脚下,雨过天晴后,仰望明月,心旷神怡,伯牙抚琴咏志,突然弦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窃听之人后得知此人原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好来年中秋再会。第二年,俞伯牙按期赴约,谁知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抚琴一曲“高山流水”。奏后,伯牙因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曲艺无意,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操琴。后人感其事,筑台纪念,此台便是古琴台。

跨上宽阔的石阶,就是彩釉瓦顶、造型别致的门坊。两侧绿树成荫,石狮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坊后是甬道,尽头处是道光皇帝题写的“印心石屋”照壁。穿过照壁,可见曲折精巧的“琴台碑廊”。廊院中心汉白玉方形石台即为伯牙抚琴处。台上中心四方型碑体上“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四周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颇值一观。琴台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庭院幽幽、瘦竹青青,清音缭绕,萧然古风,浸印游人心迹。碑廊及屋额尚有“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据说皆为名家手笔。

站在琴台之上,仰望苍穹,环视四周。浓荫笼罩之中的古建筑幽静沧桑,耳旁悠扬的琴音仿佛从天际飘来,此情此景,令人心神为之飘荡,内心不由感叹。钟子期识得琴音,在于理解伯牙借音所表达的心志:而俞伯牙因之结交樵夫钟子期,亦在于理解钟子期有与己同样的心志,二人不期而遇,心心相印,由知音而知心,是那样的自然,同样又是那样的难得。就此成就了知音难觅的一段佳话。正所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真心话,古琴台不太大的天地里,没有过多的景观令人观瞻,但先贤的不俗雅致以及对友情的执着。却令人的思绪极为久远,心境尤为开阔。漫步在幽静的古琴台,思想着千年佳话就诞生于此处,仿佛自己的情操再次得以陶冶,内心不由增添了许多地宁静与淡定。
4.古琴台的介绍
古琴台(GuQinTai),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规模须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5.高山流水古琴台,白云黄鹤楚天飞
两句都不是诗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现在武汉琴台公园内,为汉白玉方形石台,相传俞伯牙在此弹奏古琴,遇到知音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琴艺高超,荀子曾以“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来夸赞伯牙。可是伯牙总是感到无人知音,曲高和寡。一日,伯牙抚琴,被樵夫钟子期听到,钟赞美道:“夫子之志,洋洋乎如高山,”“汤汤乎如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遗恨终身。武汉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多次重建。

武汉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毛泽东称之为“白云黄鹤的地方”的,黄鹤楼位于武昌西边的黄鹤矶头,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毛主席也曾写过《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6.武汉古琴台的历史
古人伯牙、子期以琴相知而结为生死之交,被传为千古美谈。

武汉著名风景区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据传,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技艺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一次,伯牙中秋节泊舟汉阳,面对皓月即兴抚奏,琴弦忽断,遂遇樵夫钟子期。

伯牙弹奏一曲意在高山,子期叹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大喜,转瞬之间而志在流水,子期又叹道:“善哉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于是认定子期就是他的知音,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不幸的是,等伯牙第二年再来汉阳时,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哭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断弦碎琴,从此终生不复弹琴。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龟山脚下,月湖侧畔。相传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从此,人们以“高山流水”象征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型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整个建筑保留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
7.古人关于风雨桥的诗词
1、寄乐天

唐朝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2、游云门寺

唐朝 宋之问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

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

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3、新楼诗二十首·灵汜桥

唐朝 李绅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

4、还珠桥

宋朝 华镇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5、五云桥

南宋 陆游

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6、秋日杂咏

南宋 陆游

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

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

7、柳桥

南宋 陆游

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

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