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利用群体心理做好管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2017年11月02日在京东上买《乌合之众》这本书,那时候我大概知道自己将被提拔到一个中国区层级的职位,很多工作需要与人打交道,经老师推荐开始读这本书。过去3年里,我又先后读了五遍。每一次拜读,都有新认识,新收获。我认为这是所有书里最有价值的一本,它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比王阳明的心学,对于管理团队的帮助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诚挚地将它推荐给各位,并将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是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得意之作,本书出版于1895年,到目前为止,出版过多少次已无法统计。作者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勒庞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称。本书原名是《群体心理学》,后来翻译到中国,变为《乌合之众》。我个人认为中文书名非常棒,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情绪。

这本书讲述群体心理。先介绍群体,群体的特征,然后发现群体各种问题的原因。像庖丁解牛一样将群体心理的各种心路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借鉴该书中的原理,并利用群体思维(心理)中好的一面来管理团队。

一、心理群体的形成

"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

心理群体分为异质体群体和同质体群体,简单地说同质体群体,即由多少有点相同的成分(派别、阶层和阶级)组成的群体,那异质体群体就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

在某种强烈感情的影响下,比如国家发生了大事,成千上万虽然分处各地,就体现出心理群体的特征。再如一家工厂被收购,工厂内从上到下的员工都表现出悲观失望的心理群体特征,这时就形成心理群体。

作者在接手工厂后,有意识地做了很多建立心理群体的工作,比如,建立共同的年终目标,各个层级的微信群,每天在群内沟通日常工作和遇到的难题,这时候不管他们原先的生活方式、工作、性格或智力相似与否,形成了心理群体后,他们就拥有集体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换了一种方式来感觉、思考和行动,这与他们一人独处时的感觉、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完全不同。

二、心理群体的发展

勒庞相信,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群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相互感染,会使得个人不由自主的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会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会非常容易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并盲目的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心理来改造组织,带领组织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很多人认为群体是群温顺的羊,决不能没有首领。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该成为这样的首领。要想让首领的思想和信念导入到群体的头脑,我们有现成的方法:断言、重复和感染。对于改变组织文化或理念,其作用来得相当慢,但一旦生效,便会相当持久。

断言简单明了,直接告诉群体你的观点、理论、思想或要求。断言得越干脆,越没有拖拖拉拉的证明和解释,便越有权威。比如我们工厂经常讲:安全第一,这一点不容质疑。因此没有一个员工在对待安全问题,不严肃不谨慎。

断言只有不断重复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而且往往都重复相同的措辞。就连拿破仑都说:修辞中最有效的就是重复。重复的原理是,重复的信息最终会在无意识深处生根发芽,产生行动的动机。这点我深有体会(大家有同感),之前有个广告,送礼就送脑白金,一次广告重复很多次,我当时就特烦它。后来这么多年过去,我还就只记得这条广告。不得不佩服史玉柱先生和广告公司。联系到我们工厂,对于安全问题,我们也是大会小会,微信群都在提安全管理,这些年的安全绩效因此都还不错,经常获得全球安全奖。

断言重复到一定程度后,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强大的传染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人群中,观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拥有的传染力跟细菌一样厉害。比如,马厩里的一匹马有什么怪癖,很快就会被同一马厩里的其他马所模仿;几头绵羊产生恐慌和混乱,很快会波及整个羊群;股市如果在下跌时,遇到一些传言,可能导致抛盘增大,造成股市直泻而下;或银行的负面消息如果不胫而走后,就造成挤兑,然后传染到所有储户,最终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我们刚刚一直拿安全第一来举例,但在工厂管理中,断言可能就是很多种类,断言有时不能区分对和错,只能讲在那一时间段,是否对组织管理有利。因此,对于断言,我们要加工成合适的样子,并通过组织中领导的心腹首先服从并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体中传播开来,才能被大家接受并遵守。最近有几个案例,如推行内部奖励制度和处罚条例,逐渐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干得好有萝卜,做错了有大棒”;再比如,我们有时也讲,班组管理不好,就是你班长能力不行。因此班组长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在各方面严格检查,确保班组不发生异常。

三、心理群体的弊病

心理群体有很多利弊,最近在看《权力日记》,这里面有个比较典型的“群体思维”的案例,就是1961年肯尼迪政府做出入侵古巴“猪湾事件”。原本一群睿智的领袖(也有可能是肯尼迪刚刚接手,被一群猪队友坑了)也会犯这么致命的错误。这就是群体思维弊病一: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独处的个人。

群体思维弊病二、群体中的个人感觉到人多势众,就会感到有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他感情用事,而他单独一人是肯定会有所收敛。

群体思维弊病三、个人失去自己的独立意识,会服从引导者的心理暗示,做出与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完全不同的事情。有时在某种暗示之下,他会不顾一切去完成某些事情,有人说,只要一个人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他就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如十字军东征,纳粹等。

写在最后: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想使坏,而是要合理利用群体思维的特点管理组织,提高组织绩效,比如刚刚接手一个组织,组织很多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做变革,通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时不能有杂音,需要的是统一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群体思维的这几个特点,将价值观、理念等观念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可以先影响到底层,然后延伸到中层;也可以先影响到中层,在延伸到底层。第一种方法,需要的时间更长一点,但难度和风险比第二种方法要低。把这些工作重复做,时间是我们真正的主人,想看到事情发生变化,坐等时间就可以了。一旦成功,道路就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片平坦。但当组织变革完成后,我们要提倡个人的创造力和组织的多样性,这时我们要减弱群体思维对于组织的影响,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组织的领袖要减少参与日常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