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年学书画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1. 清朝关于赞美书画的诗句
清朝关于赞美书画的诗句 1.赞美书画的古诗词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唐·白居易)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宋·杨万里)

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如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清·袁枚)
2.赞美书画的古诗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宿云初散青山温,落红缤纷流水急。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青烟摇绿萝,绿萝摇烟挂绝壁,飞流直下三千尺。

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
3.赞美书画的诗句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唐·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唐·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4.求文人称赞古代书画家字画的话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是个特殊的阶层。

这个阶层的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登上皇家的殿堂;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由仕而野,隐居于民间。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思想往往比较深刻,感情往往比较丰富。

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而且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他们的绘画创作中也更加寄托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因素,从而使得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

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后期——宋,元,明,清的丰富意蕴。文人画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唐代的酝酿,发育,勃兴于宋朝,在元代发展成为主流,并从此左右了元,明,清画坛。

如果说宋代“文人画”重在对个人意绪中不适之意的抒写,那么元代“文人画”则在此基础上又高出了一层浓厚的民族精神气息,丰富了文人画的艺术意趣。在元代,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低下,政治上不得志。

在野悠然于江湖,彼此以风雅为尚,特别是在江南、苏杭等地,文人集会结社之风盛行,这样一来,文人画就成了他们之间的。
5.赞美书画的诗词
第一首

玉腕挥舞成新章,不似泽立与沙江。

潇洒毫端含英气,柔婉笔中显贞刚。

无意邀卷但赞许,有心求教羞搭腔。

雁过留声寻常事,买醉只宜在墨香。

第二首

美玉无瑕丹青秀,笔墨端庄功底优。

谁说女儿不如男,韩家靓妹显身手。

第三首

笔锋扫过删繁有韵,挺拔硬朗柔情不洇。

心绪不乱笔落有序,沉静流远古朴精神。

第四首

红妆一点墨坛生辉,近朱近墨皆在一人。

一瞥惊心回味销魂,击节赞叹 相见无悔。

第五首

结字清秀布局新,运笔流畅功力深。

书写杜牧清明句,气氛净鲜人爱真!
6.赞美书画的古诗有哪些
赞美书画的古诗有:

《论书绝句》王文治(清)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饮中八仙歌》杜甫(唐)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醉后赠张九旭》李欣(唐)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赠零陵僧》李焕(宋)

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快雪堂跋》王梦楼(清)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

其他赞美书画的词语:

行云流水[ xíng yún liú shuǐ ] 1. 比喻诗文纯任自然,毫无拘执;2. 比喻无足轻重。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龙飞凤舞[ lóng fēi fèng wǔ ]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笔走龙蛇[ bǐ zǒu lóng shé ]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笔精墨妙[bǐ jīng mò miào]笔触精到,着墨巧妙

丰筋多力[ fēng jīn duō lì ] 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渴骥奔泉 [ kě jì bēn quán ]骥:骏马。如同骏马口渴思饮,飞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书法笔势矫健。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柳骨颜筋[ liǔ gǔ yán jīn ]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龙蛇飞动[ lóng shé fēi dòng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7.《墨竹图题诗》是清朝诗词书画家( )的作品..诗的一,二句托物取喻,
墨竹图题诗》是清朝诗词书画家(郑燮)的作品..诗的一,二句托物取喻而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十分悲凉凄寒之感。且"萧萧"二字表达了作者为人民着想的胸怀。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的情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应该做的,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萧萧两字使作者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的胸怀。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xie 同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8.赞美国画的诗句
1、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2、画 王安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清 释敬安

题《寒江钓雪图》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4、明 钱宰

题《长江霁雪图》

昔年壮游下江汉,霁雪千峰排两岸。

今年看画忆旧游,万里江山如昔玩。

岷峨冈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东驰衡山走千里,

匡庐五老下与十城北固紧相连。

冰峦雪壑互起伏,照见日华破初旭。

神光混茫元气浮,奋如巨鳌簸坤轴。

烂如秋空云,浩如沧海涛。

又如瑶台银阙天上头,

皎皎白月空秋毫。

回光下照中流水,风吹河汉银云起。

中流空阔不胜寒,一洗丹碧秋漫漫。

山川历历真伟观,来往十年游未半。

不如云瀛楼上来倚栏,

一日看遍江南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