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式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一、及时鼓励孩子不断进步
抓住闪光点,鼓励要及时。
“别怕,你肯定能行!”——鼓励是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及时鼓励孩子。
二、鼓励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奖励你”——引导孩子自发学习。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来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三、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
“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给孩子学习上的自由。
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孩子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努力不让父母失望。
四、借他人之口来鼓励孩子
“园长妈妈说你今天真棒。”——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更希望得到老师、同学或者是其他有威望人士的鼓励。有时候,孩子因为得到父母的鼓励较多,对父母的鼓励产生了一定的免疫性,往往效果不是太大。这时,如果父母有意识地借他人之口来鼓励孩子,往往会激发孩子自信,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五、在孩子做错事时鼓励孩子
“你应该是个懂事的孩子。”——纠正孩子的小毛病。
孩子就是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时心里比谁都害怕,这时严厉的苛责只会让孩子的心灵受伤,要用鼓励的话语,使他自我反思,从而进步。
六、巧用激将法
“是男子汉,就要拿出男子汉的勇气”——有意识地激起孩子胜负欲。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适当地运用激将法来鼓励孩子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方法。
利用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激起孩子“不服气”、“不服输”的精神,使孩子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2个回答  2022-11-17
每个家长教育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是鼓励式教育,其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家长也都用过这样子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孩子考试好的时候,就会跟孩子说,你真的很棒,会说他做的很好,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有的时候这种教育方式,用多了反而是会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有的孩子听多了这些话之后,他就会对这种话语产生一种免疫力。那么鼓励式教育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不要泛泛而谈,什么都夸赞孩子
想要让这种鼓励式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我们一定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去说,而不是在孩子取得一点点小成就的时候,就去鼓励他们,去夸赞他们。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夸赞是会让他们感受到很大的成就感的,他们能够通过家长的这些话语,知道自己做的真的很好,甚至有可能家长只是随口一说,随口的赞美而已,但是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能够做到这些方面,能够做到这么好。
所以在这个时候也是说不要泛泛而谈,不要什么都去夸赞孩子,当孩子真的拿到一个很好的成绩的时候,我们再去鼓励他,反而是能够给他打一针强心剂。但如果说他只是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我们就去鼓励他的话,那么等到他们真正拿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成绩,拿到了一个很高的荣誉的时候,我们的夸赞反而是会没有任何作用的。
二、通过具体的事情去鼓励孩子
而且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应该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去鼓励他们,而不是说你很棒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宝贝你要继续加油。这样简单的话语,其实是我们随口就能够说出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也只是一只耳进一只耳出。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想要把鼓励式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应该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去鼓励他们,当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谢谢宝贝,你帮我完成了这些东西。当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的时候,你这一次的考试成绩真的很棒,也让我看到你这段时间的努力。
三、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鼓励式教育不仅仅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了一件优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鼓励式教育,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因为有的孩子,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很难自己走出来的,甚至是会陷入低谷的情绪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能够鼓励孩子的话,他们其实能够更快的,从这种情绪当中走出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好。
第3个回答  2022-11-17
1、在孩子做事情找不到思路,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着手时,可以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语。比如:宝贝,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的信息。2、鼓励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爱讲卫生,爱学习。鼓励孩子的话语比如:宝贝,妈妈知道你一定是最优秀的孩子,咱们一定可以做到最好。3、孩子做错事情多鼓励孩子。帮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孩子的话语: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相信你会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第4个回答  2022-11-17
孩子学习重要,但是一定要用这么极端的方法,逼着自己,天天给孩子那么多压力吗?

这种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教育孩子,有很多条路走,真没必要把自己和孩子都逼近死胡同。

大家要知道生活中的赞美很重要,教育孩子过程中赞美孩子也特别有用。

鼓励式教育不仅能给孩子增长自信心,提升孩子各项能力,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阳光积极的人,还能强化亲子间的关系,营造一个有爱、温暖的家庭。(家长和老师都要学习,并使用在孩子身上)

1、通过鼓励,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干完一件事,比如把积木搭好了,自己会穿袜子了,都会一脸骄傲的问:我厉害吗?

这是孩子在向自己最信赖的人寻求价值的肯定,所有人都会这样,包括成人。

但如果我们每次只是顺着孩子,夸他说:是啊,宝宝可厉害了,可棒了!就会失去了一个引导孩子自我评价的机会。

要知道自我评价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我们天生就会的是向自己信赖的人寻求认可。

所以,自我评价必须要做父母的来引导孩子。

我们可以在孩子问我们的时候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自己感觉怎么样?"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鼓励,鼓励孩子自己评价。

当孩子能够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他的自信感会增强,并不再过分依懒成人或者周围的人,也不会再过多看重外界的看法。

2、鼓励教会孩子区别我和我的行为。

通过鼓励来肯定孩子的行为,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行为"上,引导孩子不断重复这些好的行为,从而实现不断进步。

在孩子感到很多事情能在自己的控制下完成时,自信感会翻倍增加的。

通过鼓励让孩子区别我和我的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评价,来源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可控的行为,比如孩子喜欢数学,他通过刻苦练习,得了全区的数学竞赛第一名,孩子会觉得很自信心,他会自我评价说,我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

问题在于,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假设孩子继续努力练习,去冲击全国大奖,结果名次很不理想。

如果孩子能把我和我的行为分开了,那他会觉得,是自己这件事没做好,他会通过对行为上的控制来找原因,是方向不对、复习的不够全面、练习不够多等等,来改变这个事情,而不是损害自信,变得灰心丧气。

如果孩子没法分开,他会觉得自己连全国的奖都得不上,还有脸说聪明?自己绝对是个笨蛋。这样的孩子,哪怕一次失败,一点点错误都会损害自我评价,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要注意多用正确的鼓励方式来对待孩子,引导孩子通过区分"我"和"我的行为"来自我评价。

3、懂得向孩子示弱,进而鼓励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引导人和教育者,常常一不小心就站在了一个"领导者"的角度对孩子发号施令。

其实,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向孩子示弱。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大大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主动表达展露自己,也能培养孩子更加独立的性格和能力。

如何示弱呢?比如:成人可以适当表现自己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引导孩子帮忙。孩子会在此过程中变得有所担当。

成人偶尔的"示弱",才会让孩子变得更强,当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时,这时候成人再加以夸奖,孩子就会特别振奋和满足。

这种方式的激励,给孩子带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一定是非常难忘的,甚至会陪伴孩子终生。

4、接纳孩子的不足,鼓励孩子迎难而上

。孩子犯错后的表现取决于成人的第一反应。

当下,孩子犯错后,大多数成人都是选择"批评、武力、谩骂式教育",孩子在成人的镇压下,一般都是两个选择:孩子不吭声、默认成人的做法;孩子反抗的厉害,不欢而散。

其实,成人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足,细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以此增长孩子的自信心。

平心接纳孩子的不足,并给予心理慰藉和支持的成人,反而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更高的期望值。
第5个回答  2022-11-17
人生是一场修行,为人父母也是一样。我发现小时候身边的伙伴还是有不少自卑心理的,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父母喜欢去跟别人家的小孩去对比,承认自家小孩的弱点,并没有进行鼓励式教育。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肯定自己,孩子的内心也会慢慢的自卑起来。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会成长得更好,鼓励就是给予孩子自信、阳光和勇气。就像植物一样,每天都需要浇水和施肥。

鼓励具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给予孩子鼓励,需要具体到某个动作或者事件,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例如今天吃饭坐姿很棒,自己吃完饭了;而不是笼统地夸孩子乖或者是个好孩子。
不是为了鼓励而鼓励
我们并不是为了去夸奖孩子而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而是在不经意间对他的某些表现进行鼓励;把握好时机,要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在敷衍他。鼓励最好不要附加上物质条件,不然以后孩子就会跟你谈条件了。
越鼓励越喜欢
鼓励式家庭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孩子收到鼓励的信号后就会自发地往鼓励的方向去做,这样完全是为了赢得父母的鼓励。但我们不能用鼓励去引导孩子去做所有事情,遇到他不喜欢的,还需要绕个弯再鼓励。
鼓励孩子勤奋会比聪明更重要,孩子不会一直生活在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吸收掉鼓励还是选择披着鼓励的外壳生活是取决于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