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8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小诗,通过介绍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文共七节。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和背诵。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识个二类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 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四、教法、学法:
观察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自然情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
(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
1. 自己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 打记生字,并多读几遍,记下来。
3. 小组学习,完成:
A、讨论:课文中讲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
B、小组齐读课文。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 质疑解疑。
你还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用课件演示图片并加以说明:
蝌蚪——春天到来
鱼鳞——两圈为一岁(结合扩展年轮——体现降雨情况)
三叶虫——汪洋一片(三叶虫两亿年前灭绝,背壳分为三个部分,最大70厘米,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 朗读指导。
(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小节有几句话?
(2)重点指导2、3、4小节。
比较句子,读出感情(形象、生动,朗朗上口):
a、多么像游动的“逗”。 很像游动的“逗点”。
b、鱼鳞上有一个个圈。鱼鳞上有很多圈圈。
c、那儿曾是汪洋一片。那儿曾是汪洋。
(3)理解并读好第五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大自然的语言是色、香、味、声俱全的语言,我们要怎样才读懂呢?(只有爱学习、善于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用“只要...就能,...假如...就...。”造句来理解最后一句话。
(4)朗读练习。
学生试读,指名读,小组读,(均加以评议)齐读。
(5)背诵课文。
(六)全课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补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扩展练习。
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编儿歌:
白云告晌谈飘飘是,要问大树活几年,
蚂蚁搬家要。数数就知道。
蝌蚪游泳到,自然语言不难懂,
大雁南飞来。仔细观察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