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量仅三万枚,钱币收藏中的珍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在“港币”中,年份最早的当数两枚香港割让英国后首次发行的钱币,一枚是1863年发行的“香港一文”,另一枚是3年后发行的“香港一千”,面值相等,均为一元的千分之一。该钱币只有衬衣纽扣大小,青铜制圆形方孔。“香港开埠之前属广东新安县管辖,当时的货币一直沿用银和墨西哥银币。”1863年香港 *** 以青铜首铸外圆内方,貌似清朝铜钱的一文硬币,一面铸有当时在位的英女王维多利亚徽号、年份及英文面值,另一面则铸有中文面值“香港一文”。1866年中文面值改称为“香港一千”,即一元的千分之一。“尽管只有一元钱的千分之一,但当时物价水平普遍偏低,两文钱就能解决一顿早餐了。”可惜当时港人并不认可新发行的货币,仍大量使用清 *** 发行的方孔铜钱,因而“香港一文”“香港一千”在流通数年后便销声匿迹——正因为此,这两种钱币由于发行时间短、流通量较小在如今成为稀见币,尤其受到港、澳、台三地的钱币收藏家追捧。

这种径小轻薄的硬币,居港华人不爱使用,流通数年后便消声匿迹,如今已成稀见币。曾到钱币店问价,“香港一千” 品相普通者每枚售400元,品相佳美者售价近千元。140年前,千枚硬币才值壹圆,如今相反一枚值千元,似乎是天方夜谭不可置信。据光绪二十年(1894)陈镱勋著《香港杂记》一书记载:香港开埠前属新安县,道光廿一年(1841)人口不过四千,渔农各半。二十年后(1861)人口增至十二万。当地货币一直沿用银两、墨西哥银元(鹰洋)、印度卢比和中国铜钱。每枚鹰洋可兑1200枚铜钱,由于墨西哥银元大量流通,1863年港英 *** 颁定为唯一可作缴款用的法定货币。并先后发行“香港一文”及“香港一千”硬币,试图取代方孔铜钱,但不成功,老百姓一直喜欢使用清代各朝通宝钱。究竟这类方孔“吊钱”,在香港使用到何时才退出流通领域呢。为探讨这个有趣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注意查找有关资料。几年前,在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一篇专访文章,对解开这个谜团有帮助,不防将有关文字抄录于后。1930年,郭敬初先生小学毕业,时年十七岁便离开家乡中山县,到香港谋生,翌年经亲友介绍到“永安公司”打工。郭伯说:“我做的是‘后生’,即如今称练习生,什么都要做,工资每月两元。你不要看小那两元,个铜仙值二十个吊钱,两个吊钱可买到一大碗白粥和一条大油条”。这段文字已表达了几个信息: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香港低层工人的工资和部分食品价钱;铜仙、铜钱作为辅币仍畅通无阻;当年壹圆港币与铜仙的兑换价等。这段文字可以证明,辛亥革命二十年后,香港仍使用“吊钱”。1931年日本侵华,内地同胞为避战乱而纷纷南迁。香港人口逐年急剧增加,物价上涨,这时“吊钱”已不顶用,便退出流通领域。

另外,“香港五仙” (半毫)值得一谈。半毫亦称“斗零”,此语何解。清末民初时,一元大洋兑换七钱二分银两,半毫(五仙)就是三分六厘,当年商人做买卖时,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其购人价或成交价,故特定使用一套暗语,由一至十的数字用暗语“之、臣、斗、苏、马、零、侯、庄、弯、响”代替,三六数字即暗语“斗零”,故五仙俗称“斗零”。又港人常用口头语“斗零都晤值”,与“一文不值”之意相同。“香港五仙”最早实行于1866年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其后历年多有铸造,最后发行一批“香港五仙” 是1988年,由于市面极少流通,市民也不知其真面目。众多的五仙硬币中,最珍贵者是1941年乔治六世“香港五仙” (币面有“H” 或“KN”铸记)、1964年伊利沙伯二世“香港五仙” (币面有“H”铸记)两种。前者因战乱时期,硬币铸成后没有运到香港发行,后者因铸模受损,铸量仅三万枚,故此这两种五仙硬币,已成为钱币收藏家追寻的珍品。

一件藏品出手的五大必备条件:

1.藏品好;2.选择好的市场;3.选择好的平台;4.买家有实力;5.价位合理。

data-filtered="filtered"

以上藏品图片均来自网络,真伪不做评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