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奥特曼”,看见孩子的需要有时比“一手包办”更重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01

但是,主人公张一得却选择在成功这一刻,让这份完美戛然而止,张一得的父亲写给儿子同学的长信中表示“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完美,穷追不舍的结局却是彻底 “灭亡”。

张一得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张一得的父亲卖掉了市中心的大房子,到偏远的农村租下了一个小院,种菜,养鸡,维持生计。与此同时,网络 育儿 圈里出现了一个单亲爸爸,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一得他爹”,或者是“老爹”,老爹喜欢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带娃经验,活跃度很高,人气颇旺。

从张一得开始咿呀学语,父亲就要求他在家里只能用英文交流,三岁会握笔以后,父亲又要跟他笔谈,小孩子想要什么不能说,得画出来。

父亲喜欢给他拍照,17年间给张一得拍了20多万张照片,每天都要拍。

张一得从小吃过各种花式美味,每一餐父亲都能摆成一幅画,胡萝卜一类的菜品雕刻成英文字母烹饪,家里有一面墙挂满了“老爹”做过的美味佳肴。

有同学和老师说张一得天生就不是平庸的人,也许就跟他这样不平庸的成长有关,他的童年没有铠甲勇士奥特曼,因为他的时间需要配合父亲表演一场完美的家庭教育。

这个完美的单身父亲在 育儿 网站上有着大量的妈妈粉,她们被这个老爹触动,纷纷慷慨解囊,张一得从小学到高中上的都是昂贵的私立学校,而这些学费均来自这些妈妈粉的赞助,直到他取得奖学金,父亲才把这些钱还上。

在父亲的完美教育之下,张一得以近乎完美的成绩考到了美国埃默里大学,如果故事可以继续下去,那么“老爹”就是一个倾尽一生培养出优秀孩子的成功开模,只可惜这个故事还是以悲剧收场。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父亲的自我放弃又或者父亲刻意为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当孩子看到真实世界的时候,他感觉到的不是幸福或是惊喜,而是难以接受。

这些也许都是造成一得离开世界的原因,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疑惑,就是真正的一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些我们作为外人都不知道,但是,一得的爸爸也未必知道。

02

其实,很多父母都活在自己以为对的世界里,但是却从未考虑过这对孩子是好是坏。

赵薇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第一单元,杨紫饰演一个女儿,她有这样一段独白是说, “我知道你很爱我,但是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

母亲怨恨父亲,所以她不让女儿见父亲,她以为对女儿的保护就是无时无刻地看着她,监视她的所有活动范围,她坚信女孩要富养才不会被诱惑,她要求女儿无论任何方面都要优秀拔尖,女儿也如她所愿的做到了。女儿青春正当的时候,母亲不让她恋爱,后来又逼着女儿结婚生子,女儿真的遇到自己喜欢男孩,母亲却单独找到那个男孩呵斥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都活在女儿身上,她以为把女儿牢牢地绑在身边,她就不会受到伤害,她以为这就是对的世界,这就是她对女儿的爱,只是这种爱让女儿感到窒息和绝望。

可是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完整的家庭,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催促或者操控孩子成长,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忽略孩子的情绪需求,会让孩子积累大量负面情绪。

父母不能用成人的 情感 调节方式去要求孩子,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能患得患失,要宠辱不惊,要无坚不摧,别忘了他们只是孩子。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就一直在忽略英子的情绪需求,从小到大她对英子的关心只是身体是否 健康 成绩是否优异,其他的都不重要。高考誓师大会对孩子来说,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仪式,宋倩却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女儿,而英子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最终把她逼到了抑郁的边缘。

生而为人情绪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而 情感 的需求也是一种本能,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烦恼,而对孩子来说他们唯一能信任的只有父母,如果父母长期忽略他们的 情感 需求,孩子又不会自己排解消化,最终只能积累在心里,长此以往会出现自卑、敏感等诸多负面情绪。

忽略孩子的理想需求,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和自我。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会给孩子选一条最好的路,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小时候孩子喜欢打球,却非要让他学琴,长大了孩子喜欢画画,又说浪费时间,文理分科孩子喜欢文科,偏要孩子学理,甚至一直到选大学选专业都要干涉,兴趣爱好不重要,好找工作最重要,更有甚者会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家庭教师吴晓东的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讲述了他遇见过的很多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章节叫做《一脉不相承》,母亲明玉失利没能考上台北顶尖的北一女中,所以在女儿茉莉5岁起就被灌输以后要去北一女中。

茉莉从小在棍棒中长大,九十分的定档少一分打一下。她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唯一的目标就是成绩。她如母亲所愿考上了北一女,之后顺利升入大学读到研究生,茉莉成绩很好,导师建议她继续读博,母亲却强烈要求她结婚生子,连老公都安排好了。

明玉左右了女儿一生,茉莉严重缺乏自信,婚后依旧被老公和婆婆牵制,即便非常不自愿,却没有反抗能力,直到她在自己的女儿叶子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才幡然醒悟,努力抗争寻找自我价值,只是那些流逝的青春和从未遇到过的爱情再也不会有了。

忽略孩子的挫折需求,会让孩子变得不堪一击。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多的保护,让他们免于伤害和挫折,希望孩子能避开自己掉过的坑,走过的弯路,一路坦荡一路顺畅,但是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该遇到的磨难、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该走的坑洼泥泞一分一毫都不会少,前半生侥幸逃脱的,后半生会积攒成一个更大的坑,而孩子一旦独自面对世界,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03

这些年,留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而主人公大多都是知名高考的学霸,甚至不乏各省的高考状元。与此同时,面临严酷的高考,每年也有同样的悲剧发生。

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实验进展缓慢,论文无法推进,父母又极力建议他考公务员,多方压力之下,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和平庸,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所以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存在一个共性,他们从小就很优秀,父母教会了他们如何走向成功,但是却忽略了他们对失败的需要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变的不堪一击。

养育一个生命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继承父母意志的承载品,父母要真正看到和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给出正确的引导。

首先,父母要看见并且尊重孩子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要学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生命去看待,任何喜怒哀乐都是正常存在的,并且对于孩子来说,哪怕是少了一块糖的悲伤,都足以轰塌掉他的全世界,所以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题大做、矫情,要学会站在他的世界里体会他的悲伤,然后用成年人的方式告诉他要如何接受、排解和放下这些悲伤。

奇葩说知名选手傅首尔,曾经在比赛中讲起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她小时候跟母亲过的很苦,有一段时间睡在米仓里,傅首尔害怕米仓里的老鼠,母亲没有怪她胆小,也没有嫌她麻烦而是告诉她米仓里的老鼠会在夜晚给乖乖睡觉的小孩发糖,然后第二天她醒来的时候,枕边真的就有一颗糖,那是母亲放在那儿的。

小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需要父母悉心的呵护,长大之后同样如此,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长不能只看分数,只在吃穿睡觉上下功夫,而是应该在孩子的心理 健康 上多花心思。《小欢喜》中,季洋洋一家起初是问题最大的一个家庭,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儿子对他们的抵触情绪很大,但是父母一直都很清楚孩子的心结在哪里,并且努力破解,最终儿子对父目录打开了心门,同时也顺利通过高考。

其次,父母要看见孩子的梦想,哪怕他是异想天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这是老人常说的一句话,看似轻薄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然后告诉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梦想,不要随意评价孩子的梦想,所有的未知都是可能被实现的,而未来的属于他们的。

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举全村之力》,封面上是这样写的“每个父母都可以支持孩子成为自己的领导者”,玛拉.弗雷奇给这本书配了图,随后又出版了精装绘本,故事很简单,几个孩子发现了一块空地和一棵树,然后异想天开地想要在这里建造一个游乐场,他们把想法告诉了全村的大人,每个大人都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想竭尽全力的帮孩子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被父母尊重的梦想就能变成理想,能够获得父母帮助的理想,就有希望能变成现实,一个孩子的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其关键就在于要让他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而不是把父母的梦想强加于他。

最后,父母要看见孩子的失败,陪他一起面对

望子成龙,这是每个父母过不去的坎,所以父母恨不得自己能够所向披靡,把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所有荆棘坎坷都一扫而光,给他一条溜光大道直奔成功,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接受自己的平庸和不完美,比只是一味的教他成功要重要的多。

柳传志曾经在一个节目里谈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他回忆自己17岁的时候报考飞行员被淘汰,又错过了报考其他大学的机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重考,要不放弃大学去就业或者当兵,这样的失败对当年的柳传志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但是父亲知道之后,只跟他说了一句话,“不管今后做什么行业,只要你是个正直的人,就是我的好孩子。”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柳传志,让他以后每一道一个坎,都能挺过去。

尊重孩子成长中的失败,他可以不用每次都考第一名,只要认真努力就好,他可以不是班长班干,只要有开心的朋友就好,他可以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只要善良正直就好。教会孩子接受失败,比教他不择手段地取得成功要重要的多。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但画手却不应该是父母,而应该是孩子自己,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真正需求选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掏空自己强迫孩子接受,最后是自己感动了自己,而孩子拥有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枷锁。要学会观察和等待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复制粘贴,也不是公式计算,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可以被预定的,要允许孩子失败,犯错,悲伤。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适当地“搭一把手”,比毫无原则地牵制和扶助更为重要。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 育儿 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 育儿 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