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文言文实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文言文怎样看懂 ,实词虚词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zd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回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出处 文言汉语网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答、之。

2.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

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在B中,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

3. 怎样轻松理解文言文实词

常用虚词例表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学法指导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2、重点虚词“为”3、重点实词“恒”“诣”“辞”[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

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

4. 如何掌握文言文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试看以下三套练习题。A组(H版):

1.无丝竹之乱乱耳()2.岁赋赋其二()3.有卖油翁释释担而立()4.薄薄暮冥冥()B组(S版):

1.缀缀行甚远()2.有亭翼然临临于泉上者()3.佛印绝类类弥勒()4.及郡下,诣诣太守()C组(新教材):

1.役万物而君君之()2.吾妻之美美我者()3.我以日始出时去去人近()4.故今具具道所以()

A组第1题“乱”本为形容词,文言文中也有按此义解释的,但在本句中它已转为动词,意为“使……乱”也可以作“扰乱”讲;第2题“赋”本义为“赋税”,在句中释为动词“收赋税”,也可以简单解为“征收”。这两题考查目的在于看看学生能否理解词类的活用,也即词性转化后词义的掌握。第3题“释”意为“放下”,现代汉语也有把“释”与“解”、“放”相联组成词语“解释”、“释放”的用法,可佐记忆;第4题“薄”字的意思是“迫近”,这个意思与其一般意义相去甚远,需认真记取。

B组第1题“缀”的意思是“紧跟”,与其本义“连着”有一定的区别,故在句中如何解释也需稍作思考方能确定;第2题“临”字可以理解为“面对”、“接近”、“靠近”,句中宜取其最后一种解释。第3题“类”在所学课文中多次出现,均解释为“类似”、“相像”,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第4题“诣”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解有误,把它解作“拜见”,实际上此词的意思是“往”、“到……去(见)”的意思,不应该有所混淆。

C组第1题“君”意为“君临”,最适宜的解释是“统治”;第2题“美”字已由形容词变为动词,意为“以……为美”,释作“赞美”更为适宜。第3题“去”有多种意义:“失去”、“除掉”和“离开”,本句应取“离开”,或解作“距离”。第4题“具”一般多释作“具有”或“详细”,本题结合语境应取后者。

5. 怎样记文言文实词最好

首先说,本人一介书生,不懂得“欣赏”文言词汇,并且认为那应该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简单点说,记了又记。但记忆是有差异的,太机械很难记住。所以我推荐你一本资料,《步步高》,是高考复习资料。不知道你们那有卖的吗。可以去新华书店问一下。其实我说的是它的赠品,但苦于不单卖,所以。。。其实这本资料整体很好,买了不吃亏。

我说的这个赠品可不一般,那里面有好多编成搞笑话语的易错字音字形;有好多成语解释;有病句辨析;还有所有大纲中所有文言实虚词。他选的实虚词例句几乎都是课本上出现的,因为学过,所以很好记。建议你用这种资料。对高考针对性强,也不贵。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再好的资料要看一个人用的怎么样。你懂我什么意思的。像语文里那么多琐碎的东西,你不花工夫记是不会掌握的。想想有一天,当你看到一个词你想也不想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那不记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一口别想吃成胖子,刚开始只捡几个重要的意思记,其他的等你再遇到就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是靠记忆记下一些的。真心的希望你采纳!!希望对你有用!!!

6.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 *** 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

胡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