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常的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陈昭常1889年中举人,1894中进士,1895年散馆签发刑部江苏司行走。1896年曾随同兵部尚书荣禄、都察院左都御史许应骙往密云查办事件,应该是得力于番禺许应骙的提携。同年,张元济发起教授新学的京师通艺学堂,陈昭常与新会张荫棠、揭阳曾习经、顺德何藻翔、番禺周汝钧共襄其事,为“酌定章程数十条”,可惜到戊戌政变时被迫停办(孙淑彦《曾习经先生年谱》)。1897年随南海张荫桓出使英国,游历俄、法、德、美、日诸国,同年以道员发往云南,到桂林时为广西巡抚、香山黄槐森所奏留,任洋务局会办。1901年春,陈昭常和同乡多人携带大量贡品千里迢迢前往西安,向慈禧太后“表忠心”,太后召见时十分感动,说他们“情词恳挚,出于至诚,深明尊君亲上之义,洵堪嘉尚”,留下了极好印象(《光绪朝上谕档》)。
1903年,陈昭常入京觐见,被袁世凯奏留赴天津随同办理商约谈判,似乎也是出于同乡香山唐绍仪的推荐。1905年任京张铁路总办,南海詹天佑任会办。1907年任吉林延吉边务督办,与日本进行“间岛”交涉,以吴禄贞为会办,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维护了“间岛”主权。1909年任吉林巡抚,任内抓获安庆新军起义首领熊成基,奉旨将熊处决。1912年民国成立,由吉林巡抚改称吉林都督。1914年去世。 1905年,袁世凯奏准修筑京张铁路,设京张铁路局于天津,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委会办兼总工程司。这第一条全部由中国人设计、施工的铁路,既凝聚着詹天佑的心血,也有陈昭常的领导协调之功。1907年,陈昭常卸任总办,授“副都统衔,前往吉林延吉厅与日本会勘界务。”
在日本侵略朝鲜以前,中朝边界并无纠纷。清政府继承了明朝的传统,与朝鲜以图们江为界,偶尔有些朝鲜人越界到中国沿边地带垦荒,最初将开垦地称为“垦土”、“垦岛”,音转为“间岛”。到同治年间,因朝鲜发生饥荒,垦民突然增加。吉林将军铭安、边务督办吴大澄曾拟将韩民编入珲春、敦化民籍,韩王却上书清廷,自愿“刷还韩民”,但实际无法执行。日本侵朝以后,觊觎东北利权,借机提出所谓“间岛”主权未定论。
在整个交涉过程中,“潜伏”的革命党骨干吴禄贞是交涉主力,陈昭常则掌握大方向,给予实质性支持,如增设边务公署及附属营房,修筑通往边区的公路,调动兵力增援延吉地区防务,建设巡警队伍,安抚越垦韩民等。这些决策以及跟东三省总督、中央政府的联络沟通工作,是身为总办的陈昭常才能完成的。(苏久青、苑宏光:《陈昭常与“间岛”交涉》,《北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909年9月4日,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亦称《间岛协约》),主旨是:中日共同认明图们江为中朝国界,允许日本设领;准朝鲜侨民在图们江北杂居,归中国地方官管辖裁判,许日本领事官听审;许日本修筑吉会路。同年11月,日本撤除“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设立“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又在延吉、珲春等商埠设立分馆,标志着中日“间岛案”结束。(孙艳姝、刘信君:《吴禄贞与中日“间岛案”的解决》,载《吉林建省百年纪事1907-2007》)在当时中日实力悬殊、中朝历来存在特殊关系的情况下,这是解决问题最为现实的做法。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向朝廷大力表彰,谓陈昭常能“固我国防,主权不失,实属操纵咸宜,有功斯土”。 1908年,正当清廷召集南方各省新军举行太湖秋操的时候,传来光绪、慈禧相继下世的消息,光复会会员熊成基趁机在安庆发动新军起义,计划是占领安庆以后开赴太湖,与新军会合,除掉荫昌、端方、朱家宝等头面人物。11月19日,起义发动,参加起义新军达1000多人。谁知安徽巡抚朱家宝提前回到安庆,组织起有效抵抗,并向清廷发出电报求救。清廷组织在太湖会操的部队移师反击,光复军起义失败。熊成基辗转潜逃到了日本,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9月,熊成基化名张建勋,来到东北活动。为了给革命筹措经费,鉴于日俄两国的相互仇视,熊成基准备向俄国人出售一批日本的秘密军事地图。熊成基的居停主人臧冠三是他留日同学的父亲。有一天,熊成基喝多了,向臧冠三透露真实名字,随后前往哈尔滨。又回到长春。此时正赶上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抵达哈尔滨,传闻熊成基谋行刺载洵,清吏悬赏5000元缉捕。臧冠三这才知道曾在他家居住多时的人乃是钦犯,向衙门告密。陈昭常派人跟臧冠三一起到哈尔滨逮捕了熊成基。
1910年1月31日,熊成基被押往长春审讯。熊坦白承认是安庆起义总司令,但拒绝供出“同党”。审讯结束,爱好摄影的陈昭常派人给熊成基照相,熊亲自在背后题字:“熊成基被捕后之肖像”。清廷得报,令安徽巡抚朱家宝派人到吉林“验明正身。”当时,革命党人廖仲恺、林伯渠都在吉林从事地下工作,若熊成基如实招供,恐怕都难逃厄运。2月下旬,陈昭常奉旨将熊成基处决。
1912年2月熊成基遇难三周年纪念日,由光复会会长章太炎发起在吉林举行追悼会,章太炎宣读了《熊成基哀辞》,将陈昭常比之于杀害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敭,“其罪视曾敭且什百,民国政建,而犹宴居东表,专镇一圻,斯实国家之耻”(《章太炎全集》第4集)。自章太炎视之,陈昭常乃民国罪人;自第三者看来,则当时各为其主,又何足深论?即如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前夜,也曾亲自杀死两名革命党人,事后黎氏不仅没有受到追究,还被选为军政府大元帅、民国副总统。章太炎此时声名甚著,既是革命党领袖又是著名学者,这篇演说的杀伤力极大,让陈昭常下不了台,也为日后吉林地方势力“驱陈”埋下了伏笔。 1909年7月,陈昭常就任吉林巡抚之后,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对日、对俄交涉,另一方面则注重修明内政,增强实力,为御侮的根本之计。陈昭常振兴实业的措施成效显著,如在东北地区率先发展养蚕、缫丝,第一次在吉林创办电灯事业,其他如酿酒、豆油生产、开矿,都陆续发展起来,奠定了吉林省的实业基础。陈昭常鉴于吉林自来地广人稀,积极开展移民实边、招租垦荒,从根本上解决对边区的控制,抵制外国势力的渗透。作为翰林出身又熟悉洋务的官员,陈昭常十分重视教育,在短短数年之内,建立了初小、高小、中学、初级师范、优级师范、法政、农业、巡警、陆军小学等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吉林地区传统上由满人将军、副都统按军事方式管理,民政、财政系统极不完善。陈昭常利用在内地任职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和官员任用考核制度。
1911年10月16日武昌起义爆发,东北三省民众要求独立的呼声甚高。陈昭常因应迅速,于1911年11月16日成立吉林保安会,吸收绅民参加,以保境安民为旗号,静观其变;接着又下令全省减免税捐,以收买人心。民国成立后,撤下龙旗,换上五色旗,吉林巡抚改称吉林都督,这种情况在民国初年实在不足为奇。在革命成功大局已定的时候,一些省份实现和平过渡,民众可免除动荡产生的痛苦,未始不是好事。此时南方民党与袁世凯集团之间,就首都定于南京还是北京论辩不休,陈昭常致电孙中山,表明立场:“总统必须于北京受任”,南京参议院北迁。南方民党发觉袁世凯势力雄厚,无法再行拖延,只好勉强接受。
陈昭常因奉旨处决熊成基一事,在革命后十分被动,不断向袁世凯请辞,为部分士绅所挽留。1913年,吉林省议会弹劾、控告陈昭常以私害公,后移交法院。北京大理院裁定陈昭常“不应由普通法院管辖”,予以驳回。6月,陈昭常再次因病请辞,袁世凯批准他辞去吉林都督,调任广东民政长。22日,就在吉林军政各界为陈昭常饯行之际,突有承法吏2人偕同法警10人,持传票准备加以拘留。经护军使孟恩远出面调停,陈昭常方得离境。
陈昭常被吉林地方人士所驱逐,一是当年奉命处决熊成基,得罪了大批革命党人;二是辛亥以后各省多出现武人当政局面,没有自己基本部队的陈昭常也难以继续立足;三是清朝倒台以后,省籍回避制度也相应作废,各省议会多希望让本省人出任长官。陈昭常走后,先由本省籍的齐耀琳接任,因与军队首领不和,也不安于位,做了没多久也被迫离开。东北地区后来出现了军阀、土匪把持政权的局面,民政、教育、实业皆难以开展,让日本人的势力迅速膨胀,武人统治恐怕要负一定的责任。
陈昭常书法、诗词兼擅,爱才若渴,幕府中胜流云集,韩国钧、邓邦述、罗复堪皆一时俊彦。陈氏虽英年早逝,其诗词仍被收录于多家选本,可见公道自在人心。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称“其气格风度,在疆吏中,实所罕觏”,诚非虚誉。钱仲联《清诗纪事》选陈昭常诗6首,其一《述异》痛朝鲜之亡国、感东三省之危急,诗人忧心国事,情见乎词。诗曰:
海宇纷纷角群雄,箕子千年亡旧封。
鸡林秋半忽地震,灾异惊倒百岁翁。
相传卧榻容酣睡,长夜沉沉入梦寐。
逼处潜生他族滋,振发宁非苍昊意。
从来苌叔敢违天,孤忠碧血自年年。
不知东海多深浅,要取微禽木石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