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仲的个人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郑国仲是湖北红安人,1913年出生。郑国仲在红四方面军资历很深,他1929年参军,在红1军任过排长。红四方面军宿将之中,能在红1军里当过干部的不多。红军时期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营长、团长、分区副司令、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纵队副司令、副军长。解放后历任海军基地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
1940年,郑国仲是129师385旅769团的团长,他领导下有叁个营长,一营长李德生(1955年授少将衔,1988年授上将衔),二营长张天恕(后授少将衔),三营长马忠全(后授少将衔)。郑国仲在团和十四团狮脑山战斗中,经过七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立了首功。当时,八路军总部曾连续4天发布《捷报》,向全国介绍狮脑山战况。总部首长和129师首长对狮脑山战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彭德怀副总怀念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总结中,表扬“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129师李达参谋长赞扬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扬勇敢战斗的作风,凭险阻击,顽强战斗,他们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给敌以重大杀伤,有力地保障了左翼部队的行动,这个战斗不仅说明我军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杀了赫赫皇军的威风”。
在白晋战役中,769团负责攻打南关。这一仗不能强攻,只能智取。郑国仲定计, 组织突击队,从秦五坡和极子山下两个碉堡之间悄悄摸进去,潜伏到镇内,然后腹地开花。这场战斗,400名日伪军绝大部分被歼灭 。
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出击陇海,郑国仲时任3纵队副司令员。1947年,3纵作为刘邓大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发起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8师师部和62旅5300人,这是3纵第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一 个正规旅以上的兵力。
1949年,11军进军四川,在此期间,11军抽调3000名战士,支援18军进军西藏。
1950年7月,11军取消番号,郑国仲率军部和直属队5000余人到山东,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1军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没有去海军,他们在1951年受命重组11军,但新11军存在的时间也不长,1952年又取消番号,军部和直属队调杭州组建空5军。
1951年,11军有三位主要领导率领军部和直属队去了青岛,他们是副军长郑国仲,军参谋长杨国宇、军政治部副主任胥治中。郑国仲担任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员(正军职),杨国宇担任青岛基地参谋长,胥治中担任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军青岛基地当时管辖威海卫巡防区、长山列岛巡防区和烟台巡防区,它是北海舰队的基础。
1958年,郑国仲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训练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 、海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一日在北京病逝。 郑国仲,这位值得我们怀念的解放军将领是驻葫某部第一任司令员。作为一名从血火硝烟中走出的开国将军,他百折不挠、战功赫赫。作为人民海军的卓越指挥员,他开拓进取、锐意攻坚,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
郑国仲1913年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乡郑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黄安县是大革命失败后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的爆发地,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稠密,几百年来百姓生活困苦,民国初年的天灾人祸更是导致民不聊生。郑国仲小时候,全家四口人只有不足一亩的田地可供耕种,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过早承受生活压力的郑国仲学会了裁缝手艺,希望能以此养家糊口,然而事与愿违,出徒后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取得胜利,大别山区点燃了革命火种,树立了工农武装斗争的旗帜,郑国仲等热血青年也接受了武装革命的思想。 抗战烽火中,郑国仲成长为八路军的一员战将。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长、副团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太行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参加了阳明堡战斗、狼牙山战斗和百团大战等许多著名战斗、战役。在百团大战的狮脑山战斗中,时任团长的郑国仲率领一营营长李德生等官兵奋战七个昼夜,为百团大战 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立了首功。当时,八路军总部曾连续四天发布《捷报》,向全国介绍狮脑山战况。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对这次战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彭德怀表扬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称赞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发扬勇敢战斗的作风,顽强战斗,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不仅说明我军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杀了赫赫皇军的威风!”
机智杀敌;在随后的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强攻关家垴战斗中,郑国仲所在团再次担任主攻,当时只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山顶阵地,因为屡攻不下,部队伤亡很大。郑国仲发现敌前沿阵地正面的坎子全是黄土,便亲自率兵挖地道直插敌人阵地,抵近攻击。经过顽强战斗,他们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郑国仲戎马半生,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1941年,郑国仲率部突破日军在河北沙河县设下的封锁线,途中突遭日军伏击,转移途中,他的警卫员余泮文身负重伤,掩护了团长郑国仲安全突围,类似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遇险还有许多许多,不过最令将军难忘的,是1942年5月的掩护八路军前方总部突围的那次惊心动魄的转移。
1942年春,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开始了“铁壁合围”,妄图把八路军主力困死在太行山区。日军绞尽脑汁地侦知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所在地。在日军包围前夕,八路军“前总”的兵力十分单薄,除了特务团、警卫连和中共北方局的警卫排等少数警卫部队外,只剩下郑国仲的七六九团,而日军却有数千之众且兵强马壮。而此时,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八路军将领和杨秀峰等知名人士都聚集在前方总部,也就是说,突围的压力十分巨大。彭德怀、左权等人连夜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在敌人分路合击时,乘间隙冲出包围圈。
受领任务后,郑国仲郑重地向彭总表示,七六九团一定掩护总部安全突围,就是拼到了最后一个人也不屈服。在转移路线的选择上,左权副参谋长精心设计,他首先命令郑国仲率该团主力占领了十字岭高地,十字岭位于南艾铺和北艾铺交界处,也是河北省涉县和山西省辽县交界处,状似“十”字,地形十分险要,占领十字岭高地,使得我军退守自如。郑国仲命令山炮连把山炮就地埋掉,亲自率领部队掩护彭总突围。然而,日军很快发觉了十字岭的重要性,出动飞机进行猛烈轰炸,地面部队也展开顽强的进攻。就在郑国仲掩护彭德怀等总部首长安全突出重围后,狡猾的敌人乘着战斗间隙,派遣“特别挺进杀人队”身着便衣从十字岭背后抄袭上来。傍晚时分,率领最后一批八路军部队到达十字岭的左权副参谋长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不幸中炮弹牺牲,年仅37岁。得知左权将军遇难的噩耗,郑国仲悲痛不已。这一次,若不是左权及时调整部署,指挥部队掩护彭总突围,八路军的损失会更大。 1950年7月,郑国仲率十一军军部和直属队来到山东青岛,他们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使命:组建海军青岛基地。从陆军到海军,对于在大山里长大的郑国仲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南征北战二十多年,郑国仲参与和指挥了很多恶仗、猛仗,但还从来没有登上过舰船,更不要说指挥海战了。即使如此,郑国仲没有丝毫的退缩,他像当年率部攻克敌军要点那样,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钻研海军知识,从1950年到1958年,郑国仲担任海军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员(正军职)长达八年时间,为青岛基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为了弥补军事知识的不足,他还被选派到海军军事学院进修,成为一名“将军学员”。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郑国仲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迈入共和国开国将军的行列。
1958年,郑国仲再次受命组建海军基地,这次他来到了辽东湾边的葫芦岛,出任基地司令员。
这一时期,他和驻地党政领导相处融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1959年,朱德元帅和董必武副主席视察葫芦岛海军基地时,连连称赞郑国仲有作为、不简单。
“文革”中,生性耿直的郑国仲也受到冲击,但他坚持不说假话、不诬陷同志,保持了一个老革命者的节操。 1992年1月11日,郑国仲将军走完了七十九年的人生路,因病于北京去世,他工作过的葫芦岛海军基地敬献了花圈。至今,葫芦岛人民仍然怀念这位守卫祖国海疆、致力于国防建设的共和国开国将军。在党史资料《中共葫芦岛历史大事记》中,收录了毛泽东接见郑国仲的历史照片,照片中毛泽东紧握住郑国仲的手,神情中充满了关切和期待,而郑将军的表情则庄重而谦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