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纳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基纳为西非文明古国,境内约有60个不同部落,摩西族(Mossi)为该国内主要种族,原名上沃尔特
,1984年时改为目前的名称,国名“布基纳法索”的意思是“正人君子之国”,结合当地主要语言摩西语的burkina(意为“正人君子”)和班巴拉语的faso(意为“国家”)。1896年时法国人来到上沃尔特地区并声称此地为法国属地,但长久以来统治该地的摩西人顽强反抗,直到1919年时首都瓦加杜古沦陷,一些原属科特迪瓦北方的省分被并入新成立的殖民地里,合称“上沃尔特”,是法属西非联邦的组合单位之一。1932年法属西非因为经济上的考量被拆散成较小的单位,直到1937年时上沃尔特与周围地区才被重组并改称为“上科特迪瓦”(法文:Haute-Côted'Ivoire)。1956年时法国通过新的法案重新检讨该国的海外属地政策,上沃尔特也在两年后的1958年时,被升格成法国底下的自治共和国,并在1960年8月5日脱离法国独立。独立后的上沃尔特历经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不稳与多次政变,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开始有所起色。目前该国为多党民主制,现任总统为布莱兹·孔帕奥埃。 西方入侵以前,如今的基纳全部地区均已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在中部和东部已形成组织比较严密的封建制国家;在西部和西南部、西北部则是分散的大家族制。从公元9世纪起,以如今基纳首都瓦加杜古和东部的亚腾加省为主体,形成了西非历史上有名的莫西帝国。莫西帝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封建制国家。中央政权由莫西皇帝(MOROIVABA)及文武大臣组成。帝国下面有按地区划分的四个王国(瓦加杜古王国、亚腾加王国、唐科多戈王国和法达王国)。每个王国又划分若干省,省下面划分为县。最基层行政区是自然村。不过,基纳古代的封建制,同非洲其他广大地区有类似的方面,在封建特权和经济剥削方面不同于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制。莫西皇帝和各地国王的权力都受到非洲特有的宗教与文化传统制约。例如尊敬长老、听从长辈意见是普遍的传统,皇帝和国王也不例外。皇帝不能凭个人意志做出重大决定。他必须听取长老意见,同时他还必须同周围文武大臣商量。从莫西皇帝到各地国王,以及省、县、村各级行政长官甚至大家族,都遵循这套非洲特有的传统民主制。此外,亚洲和欧洲封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莫西帝国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皇帝及其下属各级领主都无权私人占有土地,但莫西帝国也已有封建剥削,是一种在大家族制掩盖下的非洲特有的剥削形式。非洲自古以来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位男子有七八个妻子是常见的,多者到几十个。妇女是主要农业劳动力。真正的农民是妇女,她们的地位实际上是受剥削的佃农。其次是青年人。莫西皇帝也是靠他众多的妻子及其在各地的家属成员的劳动生活。1886
年,第一批西方人以传教士身份进入布基纳法索。从1896年起,法国开始用武力占领布基纳法索。1896年9月1日,法国攻打瓦加杜古,莫西皇帝沃布哥组织武装抵抗,但很快就失败,皇帝出逃;9月20日,新皇帝西基里同法国殖民军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与此同时,布基纳法索各地的封建主都在法国的武力威迫下接受了法国殖民统治者的条约。到20世纪初,基纳全部领土均已为法国所占领。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法国的殖民主义统治。法国用了10多年的时间,直到1908年才基本平定人民的反抗,从而由军队统治改为文职殖民官员统治。1904年,基纳划入总督府设在达喀尔的法属西非。1919年5月1日,法属西非总督府颁布法令,宣布基纳地区为“上沃尔特殖民地”,并在瓦加杜古派驻殖民总督。1933年1月1日,法属西非总督府又颁布法令撤销上沃尔特殖民地,将其分割并入苏丹(今马里)、尼日尔和科特迪瓦,直到1947年才重新恢复上沃尔特殖民地。在半个多世纪的法国殖民统治期间,法国对基纳剥削与掠夺的主要方式是剥削基纳人民的劳动力。基纳人民由于国家自然条件差和资源贫乏,自古靠勤劳求生存,以劳动素质好闻名西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开始在西非修筑铁路和开辟农场,为系统掠夺西非资源进行了许多基础设施工程。成千上万的布基纳法索人,主要是莫西族人,离乡背井,被派遣到法属西非各地的工地劳动。法国在修筑从塞内加尔西部的提埃斯到马里西部的凯斯的铁路时每天有6200名基纳人在工地劳动。
法国在苏丹(现马里)尼日尔河流域开垦大型农业基地“尼日尔局”(l’OfficeduNiger)时先后有将近200万布基纳法索人参加这项工程的劳动。修建从阿比让到尼日尔的铁路也全是布基纳法索人提供的劳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整个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基纳同其他法属殖民地一样,经历了法兰西共同体内的半自治共和国和法兰西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等阶段,并于1960年8月5日正式宣告独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