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镇的所辖村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山头镇辖两平、冯八峪、秋谷、北神头、南神头、土门头、新博、新生、西岭、河北西、河南西、河南东、河北东、河北北、万松山、东坡、河北南、窑广、秋谷岭、北坡、西头园、建中、窑广、北神头、南神头、秋谷、冯八峪、两平、竹林、土门头、河南西31个社区居委会;河南东、河北西、东坡、河北东、白杨河、尖西、尖南、尖北、水峪、乐疃、樵岭前、马公祠12个村。
山头:位于博山城的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山头北距博山城2.5公里。博(山) 沂(源)公路由村中穿过。耕地1,838亩,林地651亩。共5,449户,20,5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66人。除三户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五个村民委员会,即:河北西、河北东、河北北、河南西、河南东;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即:新博、西岭、西头园、河北西、河南西、建中、河南东、河北北、河北南、万松山、河北东,还有博山陶瓷厂、淄博美术陶瓷厂、淄博陶土矿、黑山煤矿新博四个家属委员会。
该村南部地质为奥陶系、其它均为石炭系。土壤多为褐土和白炭土,北部多为黑土。主产小麦、玉米。总产达123.94万斤,亩产674斤。
该村历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驰名中外的博山陶瓷厂。美术陶瓷厂都设在这里。镇属陶瓷厂有山头陶瓷厂、山头美术陶瓷一、二、三厂。年总产值247.77万元。另外五个村民委员会也都有陶瓷厂。
村民的家庭副业也多以做陶瓷小件为主。年总收入为354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142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197元提高到352元。
山头建村历史悠久。《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二子故时,亦葬于此。……薛氏自始祖起,历宋、元、明、清,世居于斯。”据此,北宋初即已形成村落。到元初,仅薛氏一族就已成为“各居易爨二十余宅,数百余口”的大族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宋氏旧谱原序》载:“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日颜神镇,名从孝妇。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东可三里,抵黑山西趾,篱落烟火,势与山接者, 山头村也。自三世祖讳云,徙居兹土。”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山头”。
据传,因始建村时位处万松山下的土山头上,故名“山头”。山头是著名革命烈士石峰的故乡。
秋谷: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两公里。地处城区峨嵋山之东、 荆山之阳。耕地575亩, 林地425亩。共1.077户,4,0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7人。设一村民委员会,一街道居民委员会、三个家属委员会。
地质除北面荆山属奥陶系石灰岩外,其它皆属石炭系。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 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米。亩产683斤。荆山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和化工灰岩。故工副业以石料为主。有机器制修厂、饭店等。年总收入93万元。比1978年总收入的51万元增长了近一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304元提高到499元。
该村交通方便,张(店)八(陡)铁路从村西南北穿过,并在此设火车站。博山颜料厂、东风电机厂、工具厂、石油站、木材场,都设在这里。
据83岁的高福会讲:他原籍龙门石匣庄人。七岁时(1908年)随父高奎成迁来落户,给博山城里刘家放羊。那时迁来的还有郭、刘、王、赵等姓,给石勉堂、赵燧家当佃户,在秋谷南口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借秋谷地名为庄名。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始有“秋谷”的村名记载。据此,清末民初始形成村落。
“秋谷”是博山城东荆山和峨嵋山对峙而形成的一条深谷。因四时风高如秋故名。宋代名人范仲淹曾在此寄读。清初,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又在范公祠南建“因园”别墅,并以秋谷为号。这样,秋谷就成了博山的名胜之地。有“秋谷高风贤址在”的诗句赞誉。
两平: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三公里。地处城郊。博(山)福(山)公路由村中通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耕地747亩,林地570亩。共380户,1,3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人。设一村民委员会。
该村北部长城岭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化工灰岩。其它均属石炭系,历来以产煤炭著称。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米。亩产548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工副业发展很快,有煤井、石料场、化肥配件厂,年收入147万元。比1978年总收入的26万元增加了4.6倍。人均收入也由
1978年的193元提高到610元。全村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管,结束了两平村历来吃水难的历史。
《房氏族谱》载:“吾房氏祖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洪武年间迁于青州府峨庄卜居。后裔永长随父迁居两平。”据此,明末即已形成村落。
“两平”是以“赵班玺、翟三虎两平世界”的传说而得名。(详见《地名故事·两平》)
土门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西南一公里,地处城郊。博(山)莱(芜)公路由此村西通过。北邻白杨河电厂。耕地176亩,林地68亩。共90户,3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古代,该村是博山通往莱芜的必经之路,居民多以开店为业。
地质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山头水厂设在这里。土壤以红土和褐土为主。主产小麦、玉米。亩产605斤。工副业以石料、油漆为主。年总收入17万元, 比1978年的总收入6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315元。
《阎氏族谱》载:“吾阎氏之祖明季播迁。先世山西洪洞县人也,族迁于饮马泉。十世祖迁土门头。”与阎氏同时迂来的还有许、吴等姓。据此,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村落。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有“土门头”的村名记载。
据传,该村原是博山赵姓的羊栏。南面有一土岭,常年受洪水冲击和人工挖掘,岭断成沟,状若门户,可通车骑,故名“土门头”。
古迹有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墓。
南神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0.5公里。东与山头相连,西邻孝妇河,南与乐疃为邻,北靠博(山)沂(源)公路。设一村民委员会和南神头、新生两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及白杨河电厂、淄博建筑陶瓷厂两个家属委员会。共1,145户,4,3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6人。耕地340亩,林地180亩。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市、区属的博山建筑陶瓷厂、食品站、电校等均驻此地。
地质属二迭系和奥陶系,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又有奥陶系的地下水和孝妇河的水利资源。作物以蔬菜为主,年产量355万斤。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企业蓬勃发展。该村有化肥机械厂,年总收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3.3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65元提高到735元。
该村与北神头过去统称“神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周末, 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 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益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颜氏女孝感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又,宋熙宁六年 (1073年) 商亿《增修孝妇庙记》载:“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负汲新泉,奉姑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内,派流远注,故目其地日颜神,水日孝水,祠日颜姜之庙。”据此,该村初名“李颜村”。地域包括现在的博城一带。又因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者日众,因改村为镇云。”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名为“神头”。
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该村因位于孝妇河以南,并为与北神头村区别,故名“南神头”。
北神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一公里。东与山头村相连,西倚凤凰山,南隔孝妇河与南神头相望, 北靠峨嵋山。耕地322亩,林地3l2亩。设一村民委员会。共999户,3,788人。该村位于博(山)沂(源)和博(山)莱(芜)公路的三岔口。故交通非常方便。博山水泥厂、农机公司等均驻此地。
地质多系奥陶系石灰岩,并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以种蔬莱为主,年产608万斤。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建有化肥机械厂等。年总收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3.3倍。人均分配由265元提高到735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益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颜氏女孝感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宋熙宁六年(1073年)商亿《增修孝庙庙记》载:“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负汲新泉,奉姑之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内,派流远注,故目其地日颜神,水日孝水,祠日颜姜之庙。”据此,该村初名“李颜村”。地域包括现在的博城一带。又因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昔日众,因改村为镇云。”
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名“神头”。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该村因处孝妇河以北,为与南神头区别,故名“北神头”。
东坡: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东两公里的黑山前坡。地处城区。耕地435亩,林地386亩。共382户,1,388人,其中非农业980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居民委员会。
地质属石炭系。历来以产煤炭著名,是博山煤炭产地之一。土壤系褐土和黑土.还有少部分黑砂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568斤。工副业有砖厂、陶瓷厂、煤井。年总收入38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13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1元提高到338元。
《周氏族谱》载:“始祖讳志德,明洪武二年由冀州枣强县旋迁于颜神店之北坦,九世国颂迂黄家庄定居焉。”周家林祖碑有“清处士周公讳国颂,字美西”的记载。据此,清初即已建村。该村初名“黄家庄”。明末黄姓由中石马迁来立村。清初又有周姓迁入。先后迁入的还有张、王两姓。清乾隆年间,黄氏全部迁出后,因村地处山头庄东的黑山前坡,故更名为“东坡”。
冯八峪: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黑山西北麓。耕地756亩,林地176亩。共476户,1,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2人。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该村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地质属石炭系。以产煤炭而著称。过去的“大成煤矿”就在这里。土壤多为石砂土,土质松散瘠薄,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亩产430斤。工副业有煤井两处、制修厂一个。年总收入79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31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0元提高到277元。
《冯氏宗谱》载:“始祖彦成,子六、行二,直隶枣强人。明洪武初,兄彦通迁发云南。公迁于益都,占籍冯八峪村,墓在村北。清雍正末年,改置博山县,子孙遂为博山人。” 明末清初,又有赵、高两姓迁入。《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年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一世帝臣,子三,居龙蟠峪。”时在明末。又《高氏族谱》载:“吾始祖讳举,于明洪武初,自北直枣强县迁于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之高家胡同。十四世敬复迁龙蟠峪。”时在清康熙末年。据此,明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冯八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蟠峪”。据传,该村因地处龙蟠峪而得名。又因冯姓多住于八条峪口之下,定名为“冯八峪”。
窑广: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南两公里,地处城区。博(山)沂(源)公路由村东通过。耕地613亩, 林地195亩。共506户,1,8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1人。除一户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该村以岳阳河为界,西部属奥陶系石灰岩,东部为石炭系,故以产煤炭、陶土著称。土壤多系红壤土和褐土,比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宝山水库和新打的两眼机井。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达890斤。工副业有煤井、陶瓷窑、缸瓦厂。年总收入111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26万元增加了三倍多。人均收入
也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497元。
该村是山头镇比较古老的村庄之一,也是山头陶瓷的发祥地。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该村出土的古窑址和《薛氏世谱》的记载考证:北宋初,薛氏就由八陡迁到这里建窑业陶,取名“窑广”。到了明洪武初期,李氏由枣强徒居于此,已形成村落。后又有张姓、 孙姓迁入, 仍沿用“窑广” 为村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窑广”村名。
据传,因取“窑业甚广”之义,故定村名为“窑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