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之国考国企外企面面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大学生毕业总是面临方向抉择的纠结。概而言之,是怕青春金钱的投入抵不上起步错误的成本。公务员?国企?还是外企、私企?面临众多选择,可却无从选择。于我这般每天奔走于各大企业宣讲会场,忙于投简历、接受面试的大学生们来说,对未来的工作选择普遍有这样的定位:国家公务员最优,其次为国企,再次为外企。是何原因导致这样的排序呢?
首先,公务员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这些优势使得公务员报考成为每个毕业生的“必修课”,政府也因而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统计显示,国考报名合格人数由2001年报名合格人数32904人,上升到2011年的141万多人,十年间猛增近42倍。今年最热职位的招录比为1:10000以上,“感觉像是摸彩票。”有人这样形容国考。但有些职位,如中国海监则出现零报考的局面。为什么大学生的眼光都集中在一些部委级的职位上,而没有想过去基层的职位,这除了因为基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现代大学生们身上普遍呈现的眼高手低、不务实际的状态。
其次,国企具备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等优点。但国企入门非常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
本人就冒雨参加过五矿在北大的宣讲会,那个“大场面”真是不见都终身遗憾,堪比超级女声签唱会疯狂的粉丝群。我这种边缘的“粉丝”只能围观,不可亵玩之。当五矿HR的宣传页上赫然出现那句“截至目前为止,已有22,300人网上申请五矿职位,其中北京大学有2,000人左右。”我是真惊了!今年五矿所有职位名额仅有90人!看着匆忙奔走打电话呼朋唤友的人群,不由得想到备受关注的“残酷的国考”,想到了在外国享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的留学生们,突然间为中国的青年感到悲哀。
再次,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而有些应聘者在应聘的过程中往往企盼刚入职就有上万的薪水或者是解决北京市户口等高要求,而不问自己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可谓过于自信过分盲目,因而往往收到外企的拒绝。
既然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除了自身问题和意识形态作怪外,究竟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年轻一代面临如此被动的就业形势呢?
就本人的体验来讲,企业与应聘者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渠道不畅通,让许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同时许多应届生根本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但主要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目光短浅,就业去向扎堆,往往使得自己成为一些知名企业单位的炮灰,并使得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丧失信心,导致频频失利,最终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与事业。
这个时代,多数年轻人,学习,奋斗,是向父母妥协,向户口妥协,向钱妥协,向爱情妥协!茫茫人海中跟着别人的脚步,吆喝着所谓的“好学校”、“好工作”,然后丢了本心,好似一桌并无差异被人精心烹调的菜品,展示在社会的餐桌上,等待他人的评级。
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中国高校汇聚着中国最具有自由和独立精神的精英,相信这个社会中总有一些年轻人可以用凌厉的青春戳中社会的黑暗。只是现实中太多人在犹豫不决,太多人在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大批应届生们不再有青年的朝气和锐利,仿佛包装精美但并无新意的产品,密密麻麻的排列在流水线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凡是时代的精神领袖,势必是那些先行者,因为他们从不向现实屈服,才能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如果可以,我宁愿穿越回古代,做一个有气节,有理想,有自由的行者。心无疆,思无涯!但于现实面前,我唯有努力,再努力,不断鞭策自己,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