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5步,教你做一个“有想法”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上学的时候,最怕听到老师说:“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法/感受)”,每到这种时候,就立刻把头埋向书桌、把目光转向课本,生怕和老师有了眼神接触,看起来好像一副正在积极寻找灵感的样子,心里的OS其实是:“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叫别人、叫别人”。倒不是说自己听课有多不认真,而是担心, 即使被叫到,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众目睽睽下的尴尬,谁遇谁知道。

工作之后,最怕参加公司的“头脑风暴”,挨个儿发言的圆桌会议,往哪儿坐都不对。坐得离领导近了,生怕第一个开口就跑偏了方向,一不小心就留下了“开会不认真、思考不深入”的印象;坐得远了,又怕轮到的时候,别人已经把我能想到的idea说完了,干巴巴地说上一句“我同意”,好像又显得不够诚恳,要是领导再追问一句:“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就又立刻羞红了脸,支吾着说不出话,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

最尴尬的,是偶尔在路上遇到客户,主动迎上去打招呼:“王总您好,我是XX公司的小张啊,上次与您一起参加过XX活动,您就坐在我旁边。”结果对方一脸迷茫:“小张?我们见过?”灿灿地缩回已经伸出的手,从包里掏出名片,再一次郑重地自我介绍,看着对方把名片收进了包里,说着“好的好的,我们回聊”,暗自想着,“这下好了,总算让他记住我了”,然而下一次见面,或许依然只会重复之前的对话。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如果是,那么,你可能跟我一样,是个不擅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因为抓不住内心的想法,所以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说不出有理有据的方案,所以在会议上手足无措;因为不擅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所以哪怕递过名片、做过自我介绍,别人依然没有把你记住。

如何避免类似的尴尬再次上演?

日本作家斋藤孝在他的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一书中,分享了 “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通过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逐步引导学习者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斋藤孝 是日本活跃的教育家、通才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企业教育、沟通专家,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对阅读、沟通等都有非常深厚的研究,每天可以读10多本书。他写作视角宽阔,能够拓展读者的视野,理解阅读和生活、工作等更深的联系,从而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竞争力,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深阅读》、《超级阅读术》等。

在长期与职场人士、学生的接触中,斋藤孝发现,很多人一旦遇见自己不太熟悉的事物,就容易默不作声,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沉默只会让人错过好机会。因而,他提出 “5天短期集训” 的方式,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说是“5天”,其实 更像是“5个步骤” ,对于个人独特观点的形成,我们不能追求速成,只有把每个环节都扎实做好,才有可能真正让别人记住我们的观点、发现我们的与众不同。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表达自己想法与观点的机会与日俱增,新闻时事、读书观影、网红美食,甚至是明星花边,每一项都有可能引发一大波讨论。这是一个“人人能发言、事事有话说”的时代,因而, 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交需要,还是为了提升个人影响力,我们都必须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想法呢?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斋藤孝给出了最基础的解决方法: 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每件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既然没有标准答案,就没有对错之分,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紧张。

不过,所写的评论一旦于公开场合发表,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想法”这么简单了,在迎来关注的同时,也必须经受读者的评价。因而, 是否能为读者提供价值,也成为判断评论好坏的重要标准。

如何写出好的评论?或者说,怎样的评论才算是好评论呢?

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了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立场要明确,这是基本礼仪。

比如,写某本书的书评时,可以先介绍自己, “我是这位作家的忠实粉丝”、“这是我看的关于这一方面的第三本书” 等等,如果确实对相关内容不了解,也应该大方地说出来,方便读者了解评论的背景,也能使自己的评论更有说服力。

2、 评论要具 体,不要只说喜好。

不能只说“喜欢这本书”、“这部电影很好看”,而 应该具体说明“为什么喜欢”、“好看在哪里”。 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只选取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内容,适度引用原文,再加以具体阐述,这样的评论对读者而言,才有参考的意义。

3、用词要客观,避免人生攻击。

批评的声音往往更容易引发读者尤其是粉丝们的反抗情绪,一不小心,自己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所以,如果可能的话, 多赞扬、少批评,多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如果无论如何都需要说一些批评的话,用词也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尤其要避免将评论变成人生攻击。比如,前段时间引发诸多关注的“中戏老师怒怼《战狼2》”的新闻,网上几乎一边倒地全是批判她的声音,且不论她评论的初衷是什么,当她的评论中夹杂着人生攻击,也就没有人在乎她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了。

具体来说,可以参照书中的例子: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介绍了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形成 “思考的思路” 。

1、 比较法

从方式上看,可以分成找不同、找相同两类;从对象上看,又可以分成内部比较、外部比较两类。但就其根本而言, 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有话可说”、便于理解: 对一件事物不熟悉,可以从其他熟悉的事物上说起;想突出一个主体,可以用另一个部分对比烘托。

想起不久前,因为同事说了一句“好吃”,就兴冲冲跑去吃烤鱼,结果被“重口味”给“坑惨了”的经历。后来去质问同事,他也特别委屈,因为他家平时做菜都比较咸,这家的烤鱼刚好对了他的口味,他是真的觉得“好吃”。

如果早想到用“比较法”,将这家店的味道与家里的或是另一家比较有名的饭店作比较——比如, “这家店比我妈做得还要咸,重口味的朋友一定喜欢”、“这家店的鱼肉做得比上次我们一起吃的那家还要嫩,推荐你去吃” 等等——这样一来,能更直观地了解到这家店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喜好,我可能也不会只因为一句“好吃”就贸贸然前往了。

2、 比喻法

比喻法,是“作比较”的一种延伸, 类似于把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不同的是,因为有明确的“喻体”,而且“喻体”往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事物(比如,看这部推理小说的时候,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能使想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 “因为涌现出比喻形象的时候,自己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型了。”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超一流”人物的比喻法:麻将玩家将人生比作打麻将、专业棋手将知识比作下象棋,正是因为对这些事物理解颇深,才能做出这样的比喻吧?虽然这样的比喻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于同样喜欢打麻将、下象棋的人而言,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

3、辩证法

为了不产生对立和矛盾,我们总是习惯了说“我没意见”、“我同意”,然而,说得多了,才发现自己真的没有了想法。 因为一致同意,就没有再思考和讨论的必要了;因为缺少思考,就无法激发新的想法。

斋藤孝在书中表示, “矛盾是思考的原动力” ,对此,我深以为然。这几年《奇葩说》为什么这么火?我们爱看的,不就是辩手们在你来我往中迸发出的灵感和智慧吗? 辩证法,不是无谓地对抗,而是适时地提出反对命题,以包容和鼓励的心,讨论出最佳方案。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 现象学思考、系统思考 等方式,不过在此,我只选择了三种自己感触较深且易于操作的方法作简单介绍。斋藤孝在书中也强调, “没有必要掌握全部内容”、“比起知道各种各样的技能,完全彻底地掌握一种技能更为实用”。

虽然思考的方法有千千万,但 贵不在多、而在精, 只要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发掘自己的想法,究竟用了哪一种或几种方法,其实并不重要。

经过前两步的刻意训练,“自己的想法”是有了,但每次想表达的时候,依然感觉如鲠在喉,明明想得很美,怎么说出来的内容还是这么平淡呢?说来说去,怎么还是离不开“有趣”、“可爱”、“感人”这类简单的形容词呢?

别急,要知道, 完美的表达,离不开丰富的词汇量和精准的提问力。

1、 词汇量

斋藤孝认为, “如果有丰富的词汇储备,就能够详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词汇量呢?

像以往抱着辞典背单词一样吗?当然不是,这种方式不仅见效慢,而且缺少针对性,很多词汇并不会在日常聊天中被用到,一来二去,很容易就放弃了。就连教人们背单词的书籍、培训机构也都纷纷推出“故事记忆法”、“图形记忆法”等方式,为的就是让“背单词”这件事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积累日常表达所需要的词汇也应该这样, 从“生活”中“学” 。

对此,作者推荐了“广播电台”这一渠道,因为电台 “仅凭语言就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 可见语言对电台的重要性。通过持续收听电台,可以学习电台主持人的说话技巧,实现高水平的语言交流, 即:前后文逻辑合理顺畅、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或引起注意。

2、 提问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说,不就是问问题嘛,谁不会啊?但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却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需要持续学习的课题。

生活中,很多演讲、分享结束后,都会在活动的最后设置提问环节,虽然主办方很积极,但往往现场反应寥寥:一方面,很多时候提的问题都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干脆是把才刚讲过的内容重新问一遍;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人,甚至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发过言、提过问,比如我。因而,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学会提问,是多么重要的事。

一个好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本质性的;而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应该能从反复问答的过程中,聚焦到重点。 如果想与回答者之间有一场深入的对话,那么应多采用开放式问题。因为封闭式问题(答案为“是”或“否”之类),很可能回答者一两个字就结束了话题,提问者不得不又找新的话题;而开放式问题,在回答的内容中,说不定又找到了新的兴趣点,方便展开追问。

上文曾提到,作者斋藤孝自己就是一个对阅读颇有研究的人,因而,他也特别关注阅读对“自己的想法”所起到的作用。

说到阅读,我们可能都会关注两个问题: “读什么”和“怎么读” 。

1、 读什么?

与很多倡导“读书只应读经典”的观点不同,斋藤孝首先提出要 多读畅销书, 因为畅销书读的人多,可以将其作为谈论的主题,也可以在初次见面时拉近彼此的距离——毕竟,这是跟我读了同一本书的人啊!

同时,他也强调 “古书典籍最具性价比”。 在这个大家都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来自于网络,内容不成体系、停留于表面不说,还总有“人云亦云”之感,时间久了,甚至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个“肤浅”的人。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应该经常读一些经典书籍,提升思考的深度。

至于 网络、报纸、杂志 等渠道,内容虽不如正式出版的书籍来得系统、深入,但从 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 角度而言,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2、 怎么读?

读书的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花费大量时间一点一点地读,也就是 “慢阅读” ;

另一种是为了获取信息,加快阅读速度,也就是 “速读” 。

对于希望形成“自己的想法”的读者而言,“速读”无非是更好的方式,因而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会 快速找到重点、用二成精力掌握八成信息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这也就需要我们用“慢阅读”的思维, 打好基础,先“慢”后“快”,锻炼长时间思考的能力。

关于读书方法论的内容,网上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不在少数,也并非本书的重点,此处也不再赘述。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也提到, “思考的最高水平就是做出决断后付诸行动”。

如何提升自己的决断力呢?

1、 用好“清单”

有一本书叫《聪明人都是清单控》,里面详细介绍了“清单”的作用及各种“清单”的使用方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对于提升决断力而言,“清单”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比如,利用“清单”,列出一件事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引起的各种结果,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无论引起什么样的后果,都会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再比如,列出自己每日的to do list,按照轻重缓急,决定完成的顺序,从小事开始做决断。

2、 “快思考”+“慢思考”

“快思考”是直觉,“慢思考”是用理论和实践检验直觉, 斋藤孝把它们比作是“左右手”,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果断;而在对自己的直觉不够有信心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决定。一快一慢、一张一驰,考验的,不仅是我们对事态发展的把握,更是对自己的掌控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论是“5天”还是“5步”,书中的内容只是作者的经验,如果无法及时行动,知道再多的经验也无济于事。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的意识,希望你也一样, 愿我们都能蜕变为有“自己想法”的人!
相似回答